白話解說 《道德經‧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圖/李重德提供)
【李重德/專欄報導2021/03/02】 《道德經‧第十五章:顯德》: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李重德白話解說《道德經‧第十五章:顯德》:古代那些有道的高士們,他們都是能見微知著,見妙不言,冥思通天的人,但是他們都會隱藏自己的本事,而讓人們找尋不到自己。
就因為這些有道高士不想要讓人們來認識自己,因此只好在這裡把他們的特點告訴大家。
大道之行 ,總會先讓懷道之人處於好像必須在冬天涉水過溪一樣的艱苦,好讓這個人感覺很為難。
大道之行 ,總會先讓懷道之人處於好像被所有人都仇視懷疑一樣的難堪,好讓這個人進退受拘制。
大道之行 ,總會先讓懷道之人處於如同在人家作客一樣的不自在與受限,好讓這個人行動不自由。
大道之行 ,總會先讓懷道之人處於就像冰塊正快速溶化一樣的崩解狀態,好讓這個人精神更渙散。
大道之行 ,總會先讓懷道之人只能以樸拙無華與平庸無能的模樣出現,好讓這個人待人更敦厚。
大道之行 ,總會先讓懷道之人功名不遂且富貴不得而只空無一身的輕賤,好讓這個人親友都離棄。
大道之行 ,總會先讓懷道之人處於濁流亂世與是非不分之惡劣世道之中,好讓這個人混身難自清。
這是因為大道之行前,上天要先檢視出誰能讓濁水安靜下來,而讓濁水慢慢的自然沉澱,最後變為清淨?
這是因為大道之行前,上天要先檢視出誰能在環境不斷的變動下,安然度過,而讓自己的德行長期滋長?
聖人因此知曉若要保此徐徐生長之道,便不可欲求奢泰盈溢。就因為聖人不想要奢泰盈溢,所以聖人便能守蔽陋之本身,而不會去爭取身外的功名富貴。
白話解說 《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
《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李重德白話解說《道德經‧第十六章:歸根》: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內清靜,至於虛極。守清靜,行篤厚。
當萬物都同時在一起各自競逐以爭生長,因此吾人便可以觀見到萬物之生長無不皆歸其本性也。
因為萬物雖然一時能生機盎然而枝葉茂盛,但是過沒多久這些枝葉就會掉落到樹根處,也就是落葉歸根。
落葉歸根就是生命的安靜,因為歸根的落葉將會轉變為樹木的養分,而支撐繼起的生命,因此落葉不死,將復命而活。
因此復命就是生命的循環,是大自然的一種正常的狀態,植物如此,人類也是如此,父母撫養子女鞠躬盡瘁,而其子女將因而得以成長。這就是道之常行。
一個人知曉這是道的常行,便會順道而行,養育子女,讓自己可以安靜,可以復命,可以如常,可以有明天。
一個人如不知曉這是道的常行,便會以為自己一死即滅,因此想生前盡享一切,因此就會為非作歹,去追求朝露歡愉與虛幻富貴。
一個人若知曉這是道的常行,他便能包容一切的痛苦、挫折、侮辱、傷害與損害,因為他知道這是他今生必須要去承受的命。
當一個人可以包容自己生命中的一切不如意的命運時,他就沒有為自己謀利的慾望,因此他就可以來做為大家謀利的事業了。
當一個人在為大家做事時可以公正無私,就會被人民所擁戴,就可以被擁立為王。
當一個君王時,若行事皆德合神明,順天休命,則其作為就如同上天在牧養人民一樣。
因此,君王代天牧養人民,也等於代天在行大道。而大道是亙古以來都不變的,因此君王的王道之政就會長久有用的。所以說這一個君王將會無殃無咎,而與天地俱沒,不會危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