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4

白話解說 《道德經‧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圖/李重德提供)

【李重德/專欄報導2021/03/01】 《道德經‧第十三章:厭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李重德白話解說《道德經‧第十三章:厭恥》:一個人得意與得寵時應該要戒慎恐懼,一個人失寵與受辱時也應該要戒慎恐懼,因為必須要害怕即將會有大患難與大考驗就要臨身了!

為何說,當一個在人得意與得寵時,或是在失寵與受辱時,都應該要戒慎恐懼呢?

因為一個人得意與受寵都是因為獲得上面的人所賞識,所以他必須更卑下的去為上面的人服務,因此得到寵榮的人應該要驚恐,因為處高位就如同臨深淵一樣的危險啊!所以縱然貴也不敢驕,富也不敢奢。若是失去寵愛又受到羞辱時,那麼就必須要驚恐禍重來也!

這就是為何要說當一個在人得意與得寵時,或是在失寵與受辱時,都應該要戒慎恐懼的原因了。

為何說,得寵者與失寵者都會畏懼大患難與大考驗將加於自己的身家呢?一個人所以會有大患難者,是因為這個人有了身家之顧慮。因此,他其實是因為擔心飢寒才會勤勞工作,因此他也會被情境所困,也會被欲念所綁,則自然會遇到禍患啊。

假使這一個人不在乎自己的身家,因此他的思維中便沒有自我地位的考量,而與道同行,念自有神通,因此得寵與失寵又何能對其有患難與考驗呢?

一個人君若是貴重自己的身家地位,而輕賤他人,並欲為天下之主,則上天縱然可以讓他寄立於一時,但卻不可能讓他長久在其位上。

一個人君若是並非是為了自己才來愛惜自己,而是想要做為萬民之父母來照顧子民時。這樣便可以因此成為天下之主,因為大家都放心把自己的身家未來託付給這位人君,因此這位人君位於萬民之上,長無咎也。

▲視之不見,名曰夷。(圖/李重德提供)

                    白話解說 《道德經‧第十四章:贊玄》

《道德經‧第十四章:贊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李重德白話解說《道德經‧第十四章:贊玄》:大道是虛無的,所以就無形,故我們看不見它,所以大道被稱為「夷」,以示大道是無形到被視而不見的。

大道是無言的,所以就無聲,故我們聽不到它,所以大道被稱為「希」」,以示大道是無聲到被聽而不聞的。

大道是無物的,所以用手觸摸,也摸不到它,所以大道被稱為「微」,以示大道是微小到觸而無感的。

「夷」、「希」、「微」這三種都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是不可名狀的狀態,所以無法追問探究,所以,「夷」、「希」、「微」為了讓自己更有表現,因此都相混來出現,而變成精神狀態的「一」,也就是自然天成與內外平衡的狀態。

當人們選擇處於這「一」之上,而往上發展時,大道並不會因此而大放光明。當人們選擇處於這「一」之下,而往下墮落時,大道也不會因此而晦暗無光。

大道的影響力雖然綿綿不絕到沒辦法加以形容的地步,但是當我們要追究這影響力為何物時,大道又回歸到「夷」、「希」、「微」的這種「無物」的狀況。

這就是說大道表現出無法讓大家了解的狀況,甚至大道又表現出沒有該物體存在的假象,也就是說大道其實是一種精神上的物質,只有在人們的精神進入到無我與無它的真空狀態時,才會發現大道的存在。

因此當人們想要去找尋大道時,卻總找不到頭緒,當人們想跟隨大道來運作時,又都看不到大道的蹤影,因此聖人會依據古來大道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來控管當今的所有事物之發展。

由於聖人知道大道是遠古以來就有的,因此無法探源究竟,只能探尋大道對事物演繹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來作為探尋大道之絲頭,而這些絲頭的出現就是大道對萬物之恩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