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金彩繪細緻還原 歷史建築代天宮綺麗再現
▲修復人員清理代天宮正殿中脊彩繪工作照。(圖/名襄文化)
【記者高婕/高雄報導】 哈瑪星地方大廟歷史建築「高雄代天宮」建於民國40年,廟方為妥善修復文化資產及傳統匠師作品,於108年啟動修復工程,以最高標準進行建築、彩繪、剪黏等繁複細膩修復作業,在專業師傅細心巧手下,彩繪已見初步修復成果,名師墨跡逐步還原。
高雄代天宮表示,為保存廟宇精湛的工匠藝師作品,特地延聘知名的「名襄文化」彩繪修護團隊,團隊以紅外線攝影機進行作品修復,經由紅外線照片判讀,一筆一畫仔細還原作品細節,看見隱蔽在油煙與塵埃中的綺麗畫作重見天日,參與修復團隊及廟方都相當感動,修復過程雖然漫長且備極艱辛,但修復再啟之日,將呈現最瑰麗成果。
高雄市文化局表示,自「興濱計畫」推動以來,看見哈瑪星地區的文化資產接力進行修復工程,不僅公有文化資產修復,私有文資點代天宮亦自主進行修復,顯見廟方用心保存及再現歷史風華的行動力;文化局期許代天宮此次修復工程透過彩繪修復師的巧手,讓廟宇承載的文化價值延續下去,與興濱計畫重現的各時代建築群一起構築多元豐富的文化地景。
彩繪修復團隊「名襄文化」表示,本次清潔的按金彩繪構件,如其名是綜合了彩繪、設色與貼金箔的表現形式。團隊修復時需針對各彩繪作品逐一判別分析其類型、位置、用料、保存情形等各項因素,方能視保存情形進行細膩的清潔;如彩繪缺失面積過大,嚴謹考證作品背景脈絡後,進行精緻的仿作。
高雄代天宮已近70年歷史,並於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內有眾多的傳統藝術作品。本次修復的主要內容包含剪黏、泥塑、大木構架、彩繪、灰作等,工程預定112年底竣工。透過古蹟修復師的努力,早期畫師的作品得以保存,未來進到廟裡時,不妨多留意一下廟宇裡的彩繪,這些都是修復師們極力保存下來的結晶。
「高雄代天宮」肇建於1951年,為戰後初期之典型台灣廟宇型式,其建廟緣由,當溯1930年間,旅高北門蚵寮地區移民的信仰需求。移民自故鄉北門蚵寮南鯤鯓代天府及蚵寮保安宮分靈神祗,於高雄代天宮祭祀,每年並兩度返回祖廟進香。因此,學習自南鯤鯓代天府的建築形制,為高雄代天宮重要建築特色之一。
高雄代天宮廟身由壽山及高雄港環抱,朝向高雄港,呈現山環水抱的廟埕空間,兩側承重牆以磚構造為主,亦少量使用鋼筋混凝土,本體則為傳統閩式格局,採「歇山重簷」樣式,格局嚴謹,包括三川五門、前拜殿、正殿、後殿、左右護龍等。基於戰後臺灣早期興建的廟宇之一,現存代天宮內屬於創廟初期之石雕、木雕及少數彩繪作品,均為各別施作匠司戰後最早期的作品,如潘麗水先生、潘岳雄先生、陳玉峰先生及陳壽彝先生之彩繪作品;葉經義先生之木雕;蔡元亨先生之書法;葉鬃先生及葉進益、葉進祿先生之剪粘作品以及金登富先生之紙雕,相當可觀。其中潘麗水、潘岳雄父子及陳壽彝先生、葉經義先生與葉進祿先生,更是曾獲得「薪傳獎」的殊榮。
此外,就文化地景而言,代天宮於空間變遷所累積的文化厚度也相對豐富,其日治時期為高雄市役所所在,位處當時空間文化的核心地帶,戰後更見證南台灣之漁業發展史,成為哈瑪星乃至高雄港市,創建自己信仰文化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