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30

從「梨泰院」談到「淝水之戰」 臺灣應以「梨泰院」踩踏事件作為借鑑!

▼「淝水之戰」對我們的啟示不只是「以少勝多」而已,它也告訴後人若決策者是獨斷獨行則必然失策。(圖/李重德提供)

▼「淝水之戰」對我們的啟示不只是「以少勝多」而已,它也告訴後人若決策者是獨斷獨行則必然失策。(圖/李重德提供)

【李重德/專欄報導2022/10/31】 上週六10/29晚上韓國首爾市發生「梨泰院」踩踏事件,已經造成154人不幸死亡,這是一個本來可以避免的意外,但是卻因為政府放任無作為,以及業者沒有周詳的事前規劃與安排,而造成了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慘案。

本來任何的群聚活動都有可能發生盲動或暴動的情況,因此主辦單位都必須派出糾察隊來防範參加者的脫法行為,這一些糾察隊都配備有大聲公擴音喇叭,因此如果這一次活動的主辦單位有糾察隊與大聲公的話,或許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慘事。

而且群眾在活動中經常是盲從的,就以本次事件來說,群眾中傳言某處有明星出現,大家就往該處推進,這是非常危險的誘發行為,因為人們只怕自己落後因此都搶先行動。所以群眾運動中要避免任何突然誘發事件的發生。

何謂突然的誘發事件呢?例如:有某位明星在活動區某處出現;活動區某處有人在高空撒錢;活動區內某處發生爆炸或毒氣;謠傳活動區內有歹徒任意殺人…等等。不論其破壞力規模有多大,只要讓一部分的群眾發生驚惶奔跑之後,便會帶動更多人盲從的四竄,而造成大量的踩踏慘事。

2017年重德拙著《能戰》 為臺灣遇襲預演!

其實重德曾在2017年所著的《能戰》一書中,詳細說明臺灣未來面對中共武統臺灣之戰時所要承受的飛彈攻擊,以及臺灣可能遭受到損害。並且也在該書中提出降低臺灣各種損害的各種建設,這包括損害的控管,人民的疏散,物資的儲備,戰時的動員等等。

其中,由於中共的首波飛彈攻擊目標是軍事設施,因此可以讓我們爭取到三個小時的時間,讓所有城市居民進入地鐵車站來疏散到郊區,同時讓天然氣公司關閉所有的天然氣管以避免城市大火,但是逃難疏散不可慌亂搶先,因此所有的人民都必須依據排定的時間攜帶必備的逃生袋(內裝身分證件與戰時通訊裝置)到達各地鐵車站。

「淝水之戰」何以能成為戰爭經典教材?

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有一場戰役係因為自己軍隊的踩踏而敗戰的,那就是發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戰」。因為這場「淝水之戰」是東晉以區區七萬之眾迎戰前秦八十萬大軍而且迅速獲得勝利的「以少勝多」戰史。

這場「淝水之戰」也為後世帶來了多個四字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踉踉蹌蹌」,「小兒破賊」,「謝安折屐」,「圍棋賭墅」。

故事是這樣的,前秦壽光三年(357年),東海王苻堅因悉皇帝苻生將不利於己,故先下手為強,誅殺皇帝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而後,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使前秦國力大增,東滅前燕,南取梁、益二州,北併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

統一只予「正朔相承」 不予「奪嫡招降」!

王猛臨終留言:『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這是王猛知道苻堅有南征東晉以統一全國之志,而留言勸阻。

王猛死後七年,一心希望儘早統一南北的苻堅,見眾臣於朝議時都反對前秦南下伐東晉,便於朝會之後獨留同母親弟苻融來相議此事,然而苻融亦不認同前秦南征東晉,苻堅便回答苻融說:『今四海事曠,兆庶未寧,黎元應撫,夷狄應和,方將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於赤子,汝其息之,勿懷耿介』(《晉書·苻堅載記》)。

苻堅會說「方將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於赤子」,這是因為苻堅滅燕以後,沒有殺害燕主慕容暐和燕國王公大臣,仍讓他們作官,保持著一定的政治地位。因此他自認為佈德於降將,舉國都臣服於他。這其實是大謬,因為前秦伐東晉的八十萬大軍中很多都是之前征服的降軍,因此離心離德也是「淝水之戰」敗戰的主因之一。

另一個敗戰主因是正朔之爭,王猛會說「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事實上後來歷史上也是以東晉的年號來定當時的年份。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等於中國沿用了五千多年的正朔被中共拋棄了,然而臺灣今年則是「中華民國111年」,因此哪一邊才是中國的正朔,不言可喻!

從「驕兵必敗」到「草木皆兵」的轉折!

出師之前,有人說長江天險,苻堅就說:「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雖有長江,其能固乎?」(《晉書·苻堅載記下》),此為成語「投鞭斷流」之典故,正是驕兵的寫照。

前秦的先頭部隊在洛澗附近被晉軍偷襲,被擊敗得潰不成軍,不但令秦兵士氣受挫,亦令一向驕傲的苻堅信心動搖。

一日苻堅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動靜,見對岸的晉兵,排列整齊,戰船密佈,便動搖了苻堅原本可以輕勝的想法。又見北面的八公山,北風吹過,草木晃動,以為有無數東晉士兵在運動,苻堅大驚對苻融說:「此亦勁旅,何謂弱也!」後來,人們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經過敏及疑神疑鬼。

因此,弱軍宜採偷襲等不對稱的戰術,特別是守勢之軍,不可待來軍站穩腳步,宜主動出擊,以先聲奪人,先勝奪志,先佈奪勢。

「淝水之戰」是「假情報戰之祖」!

重德認為這場「淝水之戰」還有幾個懸疑之處,第一個懸疑點是在十月當秦軍渡過淮水,攻陷壽陽(今安徽壽縣)。晉朝派去援助壽陽的胡彬水軍,退守硤石。謝玄大軍自東而西推進,在到達洛澗以東二十五里處便停止前進。胡彬派人給謝玄送信說:「今賊盛,糧盡,恐不復見大軍。」送信人被秦軍捉去。苻融趕快送信給苻堅說:『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苻堅見信,留大軍於項城,帶輕騎八千,趕到壽陽。由於此信讓苻堅不待大軍到達便親自帶少量部隊赴前線,而使得這場「淝水之戰」能讓晉軍在選擇好的時間與地點與秦軍決戰,因此 重德 高度懷疑該信函其實就是誘戰之信,誠然是「假情報戰之祖」。

「淝水之戰」首創「超地平線登陸戰」!

這場「淝水之戰」的第二個懸疑點是當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率精兵五千人赴洛澗。秦將梁成率大軍五萬隔洛澗佈陣以待。劉牢之渡水進擊,大破梁成軍,殺了梁成,秦軍士卒死者一萬五千人。於是謝石大軍,水路俱進,迫臨淝水。此役中秦軍十倍於晉軍,秦軍沿河佈陣以待晉軍渡河,而晉軍果真渡河,但是秦軍卻大敗。以逸待勞兼嚴陣以待,猶敗戰,這是何故?顯然這是晉軍採取了超乎秦軍想像的“飛渡”吧!因此這或許是人類最早的「超地平線登陸戰」吧!

「淝水之戰」首創陣前倒戈「第五縱隊」!

這場「淝水之戰」的第三個懸疑點是當秦軍與晉軍隔著淝水對峙時,謝玄派人對苻融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將們都說:「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但是苻堅卻說:「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苻融也同意這個主意。苻融指揮軍隊稍退。哪知大軍一退,便收不住了。為何謝玄要對苻融提出對晉軍有相當風險的敵前渡河呢?難道謝玄會不知道秦軍想在晉軍渡河到一半時就發動攻擊嗎?難道晉軍渡河之後背水一戰就能戰力大增嗎?謝玄顯然不是有勇無謀的莽夫,因此晉軍除了能“飛渡”之外,必然還有許多臥底在秦軍的內奸在秦軍後退時高呼「秦軍敗矣!」,因此這場「淝水之戰」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五縱隊」!

重德今天以「淝水之戰」的幾個情境來印證當前兩岸的相對關係與態勢,用以告訴臺灣軍民說臺灣當前情勢比起東晉對抗前秦的局面好得太多了,「淝水之戰」能讓東晉以少勝多,未來臺灣面對中共武力侵犯臺灣的戰爭,必然也能以少勝多,大家宜有此心理建設。

但是,中共可能在臺灣內部透過「假情報戰」、「第五縱隊」等戰術來瓦解我方士氣的戰法,卻是我方不可不防範的事。希望大家從韓國首爾市發生「梨泰院」踩踏事件中學到教訓,在群眾活動中不可盲從,面對到各種利誘或威脅時,要能自持自定。知有一假消息,則應知有無數假消息,辨其真假,非我所能,因此不必查究,俱不信矣,亦不轉發,以待好事者探明,或利害關係者澄清,則不落入「假情報戰」、「第五縱隊」之陣列中。重德謹此祈願兩岸不必再有一場「淝水之戰2.0版」。

「淝水之戰」對我們的啟示不只是「以少勝多」而已,它也告訴後人若決策者是獨斷獨行則必然失策,仰賴裹脅而來的烏合之眾也是無法成大事,「淝水之戰」已經在俄烏戰爭中重演,是否也會在臺灣海峽重演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