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傳系成果展 以沉浸式手法 呈現屏東多元文化
▼科傳系成果展 以沉浸式手法呈現屏東多元文化。(圖/屏東大學)
【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屏東舊名到底是「阿猴」還是「阿緱」? 後來又為何更名為「屏東」? 除了在地的原住民,閩南人和客家人也陸續在明鄭時期、清領時期遷入,這些移民不僅來屏東討生活,也帶來了他們的信仰、建築和節慶活動,融合成多采多姿的屏東文化。自1970年代末,因工作和婚配移入屏東的新移民,又為屏東的文化發展翻開新頁,各路的文化盛宴也在國境之南持續綻放。
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學生在「科學博物館展場設計與導覽」期末成果展中,即將展出「屏東文化」特展,透過豐富的展品與科學性的詮釋,將屏東文化的特色以生動的沉浸式展示手法呈現在大眾面前,自111年1月5日(三)起假屏東大學林森校區敬業樓101教室展出七天,歡迎對屏東文化發展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展出現場的互動遊戲,也非常適合親子共樂。
「科學博物館展場設計與導覽」是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為了培養學生透過展示傳遞科學知識的能力,特別開設的科學展示基礎課程,每學期末都會以成果展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本學期修課學生自展示規劃伊始便選定「屏東文化」主題,並分「排灣族」、「閩客族群」、「特色建築」、「在地產業」與「新住民」五個小組進行展示研究,經過小組討論與展示詮釋後,整合圖文版、展品、互動展具的形式呈現此次特展。
整場特展由屏東地區發展歷史年表展開,參觀民眾可以從中快速瞭解屏東地區發展的歷史脈絡。「排灣族區」主要介紹排灣族的傳說、織布工藝、琉璃珠與服飾文化;「閩客族群區」主要介紹重要慶典:恆春搶孤、東港迎王及客家拜新丁;「特色建築」主要以自行設計製作之融合式建築元件來介紹建築重要特色;「在地產業」分別介紹屏東的農業、漁業與畜產業,並以自製之舖料式及高架式兩種豬舍模型,說明產業改革;最後以「新住民區」做結,闡明屏東地區新住民移入的原因、生活面臨的困境,以及新住民下一代成為社會中堅後對文化發展的可能影響。
配合特展各子題,展場內還有皮影戲台及戲偶、排灣族改良式孩童帽冠及織布機模型、疊瓦及糯米水泥、延繩釣模型及新住民飲食香料可供參觀民眾現場體驗。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於111年1月5日至1月11日,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前往屏東大學屏師校區敬業樓101教室參觀,有興趣移展的機關學校,也歡迎現場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