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海科「鱟知鱟學」:台灣校園鱟保母計畫復育有成 小鱟預計將於9月底破殼而出

▼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們觀察鱟卵的變化(圖/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海科「鱟知鱟學」:台灣校園鱟保母計畫復育有成  小鱟預計將於9月底破殼而出

【記者陳立驌/基隆報導】 有「活化石」之稱的鱟在台灣本島因受棲地影響已逐漸消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自去(109)年展開鱟的復育成為台灣本島北部唯一鱟的復育基地,今年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支持下,海科館展開「海洋管家公民科學行動計畫」-並以「鱟知鱟學」為主題』,同時與金門水試所合作,今年鱟的保育計畫深入到全省各國中小的21所校園,讓學生能透過鱟卵與小鱟的照顧一窺這神秘的活化石,近期參與這項計畫的很多學校所照顧的鱟卵已順利脫掉最外層的卵殼,從透明的卵膜已經可以看到裡面幼鱟成形浮游小鱟的可愛模樣,讓參與這項計畫的師生大開眼界,從而更加認識這在4億多年前奧陶紀時就已存在地球上的鱟,以及了解生物與環境教育的重要,預計9月底這批鱟卵將破膜而出。

海科館說明,鱟的棲地仰賴沙灘與泥灘,由於海港的開發及人為環境因素導致鱟的棲地受到影響而逐漸消失,但鱟血所提煉的試劑持續對人類醫學有其貢獻。海科館今年在海洋公民實踐行動計畫中,在金門水試所的協助下及雙方合作,以人工繁殖的鱟卵及幼鱟來進行與推動環境教育,號召各級學校結合環境教育探索體驗教學,將「三棘鱟」的保育議題帶入校園,先行培育種子教師,全省共計有21所高、國中小的學校參與,海科館讓參與的學校領養100顆卵及10尾小鱟,自9月開學後讓學生親自參與與協助孵育鱟卵的工作,包括測量水質、換水,並每天觀察鱟卵的變化,待鱟卵順利孵化成小鱟,且蛻殼長大後即可放回野外棲地。經由各校的種子教師帶領學生實地參與,並從孵育過程中更加認識台灣沿岸生態與棲地保護的重要性。

▲學生們每天都要測量水質,並且移除已經壞死的卵(圖/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目前美國及香港都有中學生參與這類校園鱟保母計畫,協助照顧當地研究單位孵化的小鱟,而海科館去年開始試辦,讓台灣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國際搶救鱟的行動,學生反應非常熱烈也具有實質的收穫。而基隆與鱟也有深厚機緣,過去基隆港未開發時,依史料記載港區內有鱟公、鱟母兩座小型島嶼,也記載有基隆八景之ㄧ的「鱟嶼凝煙」,這也說明基隆曾有龐大鱟族群在此繁衍生息。海科館進行「鱟知鱟學:台灣校園鱟保母計畫」,除了具有推動環境與海洋生物保育之任務外,更具地緣及歷史情感的意涵與連結。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則說明,過去台灣本島也有許多鱟棲地,但隨著沿岸棲地的消失、潮間帶的汙染與破壞,如今幾乎從台灣本島絕跡,目前基隆僅有零星捕獲紀錄且數量每年都在減少中,今年收購野生成鱟至今數量僅僅只有六尾,無疑是族群瀕臨危急的警訊,而且近年來所收購的野生鱟大部分都為受傷個體,殼上有明顯的破損痕跡,救傷收容後的存活率也約只有5成左右。這項計畫展開目前各校都回報有鱟卵順利破殼的好消息,這也讓參與協助與照顧的學生們極為開心!預計9月底鱟卵即將破殼而出成為小鱟,這對學生而言更是另一學習里程的開始。

▲擔任鱟保母的學生們,每天要負責觀察鱟卵的變化(圖/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