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名百年紀念活動 台北、高雄原本是什麼名字?
▼田健治郎的圖像(圖/網路擷取)
【記者施彥毅/專欄報導】 去年2020年,臺北和高雄兩地,紛紛舉辦了地名百年紀念活動,「臺北」之名雖然早在清朝時期就有了,但意義上的「臺北市」則是在1920年才開始設置,而高雄則是在1920年,從「打狗」更名為「高雄」。這一年,臺灣的行政區域從十二廳調整為五州二廳,分別為: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及高雄州,二廳則是花蓮港廳和臺東廳,澎湖則設為郡。
臺北州廳,現址為臺北監察院;新竹州廳,目前為新竹市政府所在地,這部份和台中州廳是一樣的;台南州廳則變成了國立台灣文學館;高雄州廳因二戰空襲遭毀損,戰後成了五大州廳唯一被拆除的建築,現址為高雄市立鼓山分局派出所,在舊打狗驛鐵道故事館的斜對面。
1920年,當時的台灣總督為田健治郎,是首任文官總督,在他任內,著手進行台灣全島地名的改稱,改名的三大方式是:
1、恢復鄭成功時代開拓的舊名,例如台南善化(原名灣裡)、永康(原名埔姜頭)、仁德(原名塗庫)、佳里(原名蕭壠)等…。
2、變為日式地名,如汐止(原名水返腳)、台中清水(原名牛罵頭)、南投鹿谷(原名羌仔寮)、嘉義民雄(原名打貓)、高雄(原名打狗)、花蓮玉里(原名璞石閣)等…。
3、將地名簡化、文雅化,例如台北萬里(原名瑪鍊)、三峽(原名三角湧)、大溪(原名大嵙崁)、田中(原名田中央)等…。
值得一提的是,基隆原名雞籠,並非在這波改名活動中,而是在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臺北府在雞籠增設分防通判,就以官話近音字把雞籠改名「基隆」,寓意「基地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