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如何發現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 宣化上人《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李重德/專欄報導】 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大藏經。他看大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
到廁所去,要另外換衣服,另外換鞋子。用過廁所,洗淨之後,回來又把看經所穿的衣服再穿回來。即使廁所很乾淨,他都要這麼換。穿著看經的衣服不到廁所;廁所穿的衣服,不穿到看經的房裏來。一天到晚他都是這個樣子,恭恭敬敬的看經。
他在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住了十八年,每一天都是看經的,沒有一天閑著的時候。那麼看經看了十八年以後,就到南京去講《彌陀經》。
講《彌陀經》你說怎麼樣?憑這麼一位大德高僧,在這兒講經,居然沒有人聽。只有一個人,天天來坐到板凳上等著,他以為這一個人聽經聽得很注意,很高興,他就問:「我講你聽得懂嗎?」他是陝西人口腔,所以問,這個人說:「哦!法師我不懂啊!」「你不懂!?你在這兒幹什麼?」他說:「我等著您講完經,我好收板凳,我是收板凳的,不是聽經的。」
啊!這位老法師一聽,非常傷心,以後發願再也不在南京講經了。看!沒有人聽經,就一個人在這兒等著的,他以為是聽經呢?原來還是等著預備收凳子的。
以後上海居士林就請他講《彌陀經》,他到上海去講經,很多人聽,這回不是沒有人聽了,因為南京那個地方佛法不太興,所以就是大德高僧,沒有人給他宣傳,不會有人知道,就不會有人來聽經。
但是到上海,因為他有一些皈依弟子都在上海,這些皈依弟子知道師父來講經,就各處宣傳,你來聽啦!你來聽啦!這把佛教徒都叫來聽法了。
其中有一學生,這學生不是個佛教徒,大約十八歲的女學生,有一天晚間她作了個夢。作什麼夢呢?有人告訴她說:「你要到居士林去聽經啊!現在大勢至菩薩在那兒弘揚佛法,講《彌陀經》呢!」第二天早上看報紙,果然居士林有一位印光老法師在那兒講《彌陀經》。
哦!奇怪了?我怎麼作夢是大勢至菩薩在那兒講《彌陀經》?於是她就來聽經,同時也帶了很多學生來聽經。她告訴這些學生她夢見這位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她也不知道大勢至菩薩是誰?然後就問信佛的人,什麼叫大勢至菩薩?
這些個信佛的人問她是怎麼一回事?她就說她在夢中聽人家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居士林講《彌陀經》,叫她來聽經。她對這些居士一講。這些個居士想:喔!這老法師大約是大勢至菩薩來的。
於是就去告訴印光老法師,有一女學生在夢中聽人說你是大勢至菩薩在這兒講《彌陀經》呢!老法師說:「不要亂講,胡說八道的。」把這些人罵了一頓,沒有人敢再說了。以後這位女學生也就皈依印光老法師。
按:即使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來娑婆示現,一般都很低調、不張揚。
在這位女學生的夢中,也告訴她這大勢至菩薩再待四年,他就回去,見不著他了。果然過了四年,民國二十九年,這位大勢至菩薩──印光老法師就圓寂了。
圓寂之後一般人才知道:哦!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印光老法師他最歡喜寫《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很多居士都有他特別寫這一章的字畫。因此近代印光老法師是開悟的大德高僧。不是說佛滅度五百年之後,就沒有阿羅漢了,那不但是阿羅漢,還超過阿羅漢呢!
大勢至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左輔弼,合稱「西方三聖」。《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記載,大勢至菩薩是修念佛法門而成就的。祂現在在無邊世界攝受引導一切念佛眾生往生西方。
附錄:關於印光大師為大勢至菩薩化身的原始記載文獻 二則
一、楊信芳女士
余十八歲時,肄業上海女子中學。有同學張孝娟女士,住西門路潤安里,與余交誼最深。其母張太太,雅愛余,以親女視我,故我亦以〝阿母〞稱之。放學歸來,輒膳宿于張家,習以為常。
民國廿五年國曆十一月廿三夜,余宿張家,與孝娟共榻。中宵睡去,遙見觀音大士立小島上,環島皆海,水天一色。大士身長丈許,瓔珞莊嚴,手持淨瓶,如世所繪。
余則在一葉扁舟中,舟駛近島,大士招手告余曰:「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余無以答。大士又曰:「印光和尚是大勢至化身,四年後化緣畢矣。」言訖而隱。
忽駭浪滔天,舟幾覆,余大呼〝救命〞。 孝娟推余醒,曰:「信芳汝其魘耶?」余告以夢,相與一笑。
翌晨,以夢告張太太,並問:「有否菩薩名大勢至,有和尚名印光者乎?」張太太固信佛,驚曰:「大勢至乃西方極樂世界之菩薩。印光和尚之名,昔曾聞諸孝娟之父云:是普陀山得道高僧。」余問:「印光和尚今在上海耶?」張太太曰:「不知。」余為之悶悶。
次日讀《申報》,見登有《丙子護國息災法會通告》,乃知上海聞人請印光和尚來 滬在覺園主持法會。奇哉此夢!三人驚詫不已。
乃與張太太母女同赴覺園,聽印光大師說法,三人同皈依焉。余蒙賜法名〝慧芬〞,張太太〝慧范〞,孝娟〝慧英〞。 愧余孽障深重,未能精進,今則攜男抱女,終朝碌碌,淨業益荒蕪矣!
昨得蘇友書,云印光大師已坐化於靈岩山。嗟夫!大師逝矣。化緣四年,竟符昔夢。余與大師有一段香火因緣,不可無詞,垂淚走筆,語不成文,寄上海《覺有情半月刊》發表,藉志余哀。南無大勢至菩薩! 二十九年十二月七日 楊信芳記 (載《印光大師永思集》)
二、弘量法師(即民國初年的才女張汝釗)
農曆九月廿三日,觀宗寺根師來函,囑撰紀念印光大師文一篇,因閱律藏三大部尚剩十冊未竟,寄言敬辭。
何期於廿四日中夜忽得一夢,見我先師印公老人在一廣博嚴麗之一大殿中,展開黃色坐具禮佛,身軀高大,光明赫燁。命我在其後拜佛訖,我即稽首問曰:「十載翹誠,今得一見,願興慈悲,開示愚蒙。」師曰:「汝好自弘法,毋得厭倦,臨命終時,我當來接。」我曰:「見師相好光明,得非大勢至菩薩耶?”」師曰:「是,不錯!」。
我與印光大師的師生緣
【李重德/專欄報導】 尊敬的安慧法師 : 您好 感恩 您在群組張貼《世人如發現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一文,為 尊師“印光大師”的緣由作一說明。為何“印光大師”在民國29年圓寂,而民國47年出生的 重德 卻說他是自己的 尊師呢?
這是因為在“印光大師”歸空的55年之後,重德 被呼喚而到蘇州的靈巖寺,並到“印光大師”的舍利子塔中,由已封筆的住持 海晏大師重新啟筆書寫一“德”相贈。
這就是 重德 成為“印光大師”唯一在身後才“傳字衣缽”的弟子之由來。
然而在當時 重德 其實懵懵懂懂的並不知道“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的第13代宗師,更不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更不知道這是“傳字衣缽”。
直到後來 重德 歷經一連串讓人無法置信的人生過程,並回憶過去多次因神蹟而死裡逃生的經歷,才確定自己與大多數人有不一樣的天命。
由於 重德 有這個天命,因此 重德 能以一介平民而與多國元首交遊,並能在兩岸之間穿梭斡旋,甚至準備參選2024的臺灣總統。
但是在 重德 力行“救民、救世”的事業之外,重德 也力圖要對“佛教淨土宗”給予新時代的新生命,那就是創立“佛教淨宗德門”的新宗教信仰。
由於 重德 與“印光大師”的一段隔代師生情,將讓 重德 在未來不論是在濟世、經國、問政或是度化眾生方面,都會有大慈大悲的願與力在其中。
重德 再次感恩 您的慈悲,讓 尊師的大智慧與大慈悲為更多人所認識。祝福 您福慧增長,平安健康。李重德 合十 2020/2/22
未雨綢繆、災不釀禍 民能苟活、則天下太平
【李重德/專欄報導】 從昨天到今天,重德都在自我實測體驗“防疫套餐”,以確定對一般人而言,每箱“防疫套餐”能夠填飽一個成年人七天的胃。我原估計每個成年人一餐若吃到四片抹果醬的薄吐司(兩個三明治)就可以飽腹。
但是或許東西太好吃了,重德 的胃口大開,竟然可以吃兩倍的份量。因此很顯然我要增加主食的份量。將增加吐司與麵條。重德 原打算在每一箱“防疫套餐”中裝進六罐 重德 依照神佛指示而特調的“薑黃袪寒飲”,希望有助於防疫。
而且,重德 也參考印度人的飲食而正在研製一種“薑黃洋蔥拌醬”。它的最主要好處是增強免疫能力,也減少血管疾病與失智,因此,重德 將用它在“防疫套餐”中來取代部份果醬、脆瓜、水果。因為它可以抹吐司、拌麵、煮印度飯,甚至直接加水煮湯。
重德 的舅舅工廠有一條製造肉燥罐頭的生產線,如有必要我或將請舅舅投產“薑黃洋蔥拌醬”。重德 也擬生產三種有防疫功能的罐裝飲料,第一種是升火袪寒的“黑糖薑母茶”,第二種是袪寒治胃痛的“濃厚黑咖啡”,第三種是降肝火的“濃厚青草茶”。
但是,重德 的舅舅告知有一個大難題,那就是臺灣自從幾年前發生食安問題之後,就規定所有新開發的罐裝食品,在生產之前,都要報請食品工業發展中心到廠來實測樣品罐頭的中心溫度,檢測通過後才能批准生產。
然而整個手續過程需要三個月,費用也不便宜。救人如救火,自然不能被行政手續所阻擋。因此,重德 尋思之後決定將所擬開發生產的罐頭食品另擇時機再生產,而把粉狀的主要原料先放進“防疫套餐”之中。
這些原料是“薑黃”、“薑母粉”、“洋蔥粉”、“黑胡椒粉”。以及屬於成品的“濃厚黑咖啡粉(15包)”與“黑糖薑母茶粉(300g)”。
為此,重德 已請張靖祥理事先行在市場上掌握足供20萬箱“防疫套餐”所需的薑黃,因為這是“防疫套餐”的靈魂商品。而其他的商品則正在掌握中。
目前要將十幾種商品裝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臺灣裝箱,因此 重德 走訪幾個場地,都覺得不能勝任一天裝一萬箱(約20個貨櫃)的容量要求。因此正在動腦筋於屏東祖厝的1200坪空地。
但是長期而言,必然是會在大陸生產“防疫套餐”,因此其商品的整合工廠也會設在大陸。重德 在離臺灣較近的福建省有三個可以立即啟用的基地,每一個都可提供數千坪的空間,一個在泉州南安的石井鎮,一個是泉州泉港的某大物流基地,一個是廈門的象嶼集團。這三個基地的負責人與重德的關係甚佳,因此隨時可以啟動。
由於大陸缺糧之象已現,但是行政部門卻不願承認,以至於儲備糧食的工作沒有如火如荼的進行,讓 重德 十分憂心。由於首批“防疫套餐”輸往大陸必須有15天的前置作業時間,因此,重德 謹此呼籲大陸領導人,勿待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但求未雨綢繆,災不釀禍,民能苟活,則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