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科普教育 深入校園
▼師生團隊的實務操作。(圖/海科館)
【記者張秀絹/基隆報導】 為了喚起台灣年輕一代對海洋廢棄物與微塑膠議題的重視及深耕校園,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環保署合作並獲科技部的支持,結合了基隆在地師生團隊,針對海廢與微塑膠問題進行科學探究。參與的師生團隊經由實務的操作與結果發現海洋廢棄物對海洋所造成的危害及人們未來生活的隱憂實不容忽視!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博士表示海廢與微塑膠問題,對海洋造成的危害相對的也影響了人類,這次以深入校園啟動學子以科學精神和方法進行這項探究,除了讓年輕一代重視海洋議題,也希望生活習性的改變不分年齡。這項海廢調查最特別的是由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學生組成的團隊,他們使用台灣少見的調查設備-蝠魟拖網進行調查,此拖網因其外型及在水面上的移動模式形似鬼蝠魟而得名,且是目前國際上進行水體塑膠調查的通用方式,本次調查是台灣首次由高中生主導操作此設備。
海科館進一步說明,在調查過程中暖中學生們對他們所見的海洋廢棄物感到震驚,許許多多不屬於大自然產物的垃圾漂浮在海面上,例如:兒童鞋、櫃子、保麗龍箱以及數量眾多的塑膠碎片與瓶蓋,甚至在8月中進行調查時,在海面看到巨大的飄浮廢棄漁網。他們將漁網拖上調查船後,學生們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直擊海洋廢棄物對生物所帶來的危害,同學親眼目睹許多海洋生物卡在廢棄漁網中,很多早已成為冰冷的屍體,還有一些海洋生物則是在卡網子上苦苦掙扎,以往只是從影片中看到海廢對生物的影響,這樣的親臨探究與調查,也在同學心中投下了震撼彈,原來海洋廢棄物是如此的可怕。
海科館指出,海洋廢棄物是近幾年越來越熱門的話題,若非親身經歷,很難體會這些污染對生物所造成的影響。海科館館長陳素芬希望透過與環保署、科技部合作辦理的這項科普計劃,也能讓一般民眾與青年學子了解海洋廢棄物的危害,在海洋資源日趨匱乏和受到危害的情況下,也呼籲民眾從生活中落實垃圾不落地,做好垃圾分類以及把減塑融入平常生活中,帶給自己及下一代乾淨的大自然和健康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