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國海院8月份舉辦 《鬼島七月時:台灣海洋文化與民間信仰》系列講座

0

▼國家海洋研究院特別規劃在8月18日起辦理「鬼島七月時-台灣海洋文化與民間信仰系列講座」。(圖/國家海洋研究院)

國海院8月份舉辦 《鬼島七月時:台灣海洋文化與民間信仰》系列講座

【記者李舜田/高雄報導】 8月19日起即進入農曆七月,也就是臺灣民間信仰中的所謂「鬼月」、「民俗月」,多數民眾在這個月份中諸多行為都特別慎重,就怕觸犯的所謂的「禁忌」。當中最廣為人知的禁忌就是農曆七月避免前往海邊或溪流等水域遊憩;國家海洋研究院(簡稱「國海院」)特別規劃在8月18日起辦理「鬼島七月時-台灣海洋文化與民間信仰系列講座」。

四場次分別在8月18日邀請洪瑩發主講「一起邁向偉大航道:臺灣王爺信仰與迎送代巡民俗」、8月21日邀請林茂賢主講「悲天憫人中元祭與海洋文化」、8月25日由蔡誌山主講「漫談東港迎王祭典的王船」、何敬堯主講「水之怪談:臺灣海洋的妖怪傳奇」等,講座主題既神秘又充滿豐富的海洋文化知識。

國海院海洋政策及文化研究中心代理主任王毓正表示,推出這系列講座,是因為國海院發現,近年來有關臺灣信仰與習俗研究的普科書籍越來越受到一般大眾歡迎,這樣的趨勢除了加深了我國在此方面的文獻深度之外,也有助於民眾藉由閱讀,更加認識自身所屬的文化與歷史。

「鬼島七月時:台灣海洋文化與民間信仰系列講座」特別選在高市圖總館登場,主動親近藝文愛好者,總圖暑假期間單日平均入館人次在6,500上下,農曆七月民俗禁忌的話題也契合社會大眾生活信仰。

國海院院長邱永芳表示,「農曆七月親水行為的禁忌」固然為民間信仰禁忌,但其實也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海洋文化的一種表現。深入思考可以發現其同時也是一種「人與海洋之間互動關係的傳統界定模式」,在禁忌的背後往往寓含著特定時空背景下人們對於大自然的敬畏以及悲天憫人的情懷。

透過深入地瞭解其背後意涵之後,有助於我們對於大自然,尤其是與海洋之間的互動關係再度反思。

「國家海洋研究院」是「海洋委員會」為推動全方位之海洋相關研究與知識推廣所設置的專職單位,以研究推廣海洋文化及形塑海洋公民意識作為重要職掌之一。今年國海院配合行政院推動「向海致敬」政策,特別加強將相關施政項目推廣與民眾生活結合,促進民眾能透過知海與敬海,進而轉化為具體行動而能近海與進海,持續推動台灣為永續海洋國家。

本次國海院規劃「鬼島七月時:台灣海洋文化與民間信仰系列講座」在高市圖總館登場,代表著該院將海洋相關研究向普羅大眾拉近的重要一步,也期待透過本系列演講的舉辦,能增進民眾對於多元海洋文化的認識,重塑與環境間的良性互動,並推廣與信仰宗教相關之海洋文化的閱讀,進而安全與友善的接近海洋。系列講座免費提供一般民眾參加,但配合國家防疫工作,採線上實名制報名,詳細活動資訊請上國家海洋研究院官網查詢;歡迎對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參加,部分場次提供國海院網路直播(平台路徑: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A6wZJElRCSsGIvg1V-ou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