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共下來割禾 有米有穀年豐收
▼六堆農事學堂割禾體驗活動。(圖/六堆文化園區)
【記者范家豪/內埔報導】 「金色稻浪隨風搖曳的景象真漂亮」、「越飽滿的稻穗垂得越低喔」親子們興奮地圍在稻田邊討論,眼神中充滿著關注和期待。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在3月中廣邀民眾種下翠綠秧苗,經過120天轉變為結實纍纍的金黃稻穗,園區在今日辦理農事學堂割禾(割稻的客語,客語拼音為godˋ voˇ)體驗,讓現代疏離土地的親子們有機會感受泥土的溫潤、稻穗的馨香和豐收的喜悅!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六堆園區為讓延續傳統文化、落實友善耕作,且秉持著客家人敬天愛物態度,在割禾前先祭拜田頭伯公、重現人工方式割禾,並特別規劃傳統脫穀(摔稻)、紮禾稈體驗,讓食農和環境教育的推廣更親民和深化,園區在接下來的暑假也有多場螢火蟲親子共學體驗、露天電影等活動,非常適合後疫情時代親子家庭共下來參加。
園區在辦理割禾活動同時宣傳六堆三百年活動,7月4日已在稻田中割排出「LIUDUI HAKKA」(六堆 客家)的壯闊字樣,吸引許多民眾拍照,參與親子與割字合影也成為特別具紀念性的畫面;活動中的交工點心-鹹粥,除了讓民眾在農忙後得以補充體力,更宣揚臺灣米食的美味和昔日農村客家人彼此扶持、共存共榮的文化,也體現了客家諺語「七月半、禾打扮;八月半,禾變飯」因收穫樂而忘卻工作辛苦的精神;活動現場也有南臺灣太鼓推廣中心和長興客家民族音樂研究學會的擊鼓和客家民謠精彩演出,讓民眾接觸廣博和精采並蓄的客家文化 。
園區今天這場活動一共吸引近250位親子參加,同時也結合了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的「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提供民眾多元文化旅遊新體驗,其中還有瑞典家庭一同參與,參與家長表示活動有動態(下田勞動)和靜態(藝文欣賞)多層次安排,是寓教於樂且優質的環境教育體驗。六堆園區農事學堂下一場次為7月25日的「堆稈棚」,將再現傳統農業社會稻草屋,是現今已鮮少看見的農事活動,詳情敬請密切關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臉書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