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也可以夏治-屏醫中醫 提供三伏貼治療
▼冬病也可以夏治,中醫三伏貼讓過敏性體質患者服貼,7、8月是治療時機。(圖/嘉義長庚提供)
【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和鼻子及眼睛搔癢,是過敏性鼻炎常見的症狀,伴隨著眼眶四周明顯的黑眼圈,是令人困擾的問題。近年來由於空氣汙染、飲食和生活型態改變,台灣有越來越多的過敏性體質患者;尤其在忽冷忽熱的氣候轉變時節,過敏性鼻炎、氣喘或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更是常見。
依照傳統節氣,從夏至開始算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此時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時候。今年(2020年)的初伏是7月16日、中伏是7月26日、末伏是8月15日。
三伏貼又叫「天灸」,應用「冬病夏治」的觀念,在一年中氣候最炎熱的日子,選用具有辛溫、溫陽、逐痰、祛寒作用的中藥,在特定穴位進行敷貼;藥物透過皮膚滲入穴位經絡,再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改善虛寒體質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
屏東醫院中醫科林婉容醫師表示,已連續數年提供三伏貼的服務,使用白芥子、細辛、延胡索和艾葉等辛溫中藥依一定比例磨粉,混合薑汁做成藥泥,貼在背部的俞穴上二至四小時。臨床上療效顯著,許多過敏性體質的病人其症狀已獲得改善,今年夏天亦將繼續提供三伏貼的服務。
林醫師說,中醫三伏貼適應證有:虛寒體質的病人、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但臨床使用上也有禁忌例如:一歲以下幼兒、孕婦、對藥物過敏、正在感冒發燒、咽喉發炎或肺部有感染、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時間敷貼即會起大量水泡的病患等等,所以使用上應特別注意:
1、一般敷貼時間:成人約4小時,兒童約2小時。
2、敷藥後皮膚出現劇烈癢痛者,須立刻將藥餅取下,並可先塗抹凡士林、紫雲膏或植物油。
3、藥餅取下後,若貼敷部位有發紅及輕微的觸痛,屬於正常現象,不需擔心。應儘量避免搔抓,除非劇痛難忍否則不建議塗抹藥膏。
4、療程中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並需避開菸酒、蝦蟹、糖醋等過敏物;在貼藥過程中忌沖涼水,切忌搔抓皮膚以避免破皮導致感染。
屏東醫院為方便民眾配合節氣,建議民眾於7月16日至8月24日之間進行敷貼,每次敷貼間隔7-10日,一共3次為基本療程。所謂三伏係指初伏:2020/07/16 ~ 2020/07/25;中伏:2020/07/26 ~ 2020/08/14;末伏: 2020/08/15~2020/08/24民眾可以多加參考利用節氣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