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升溫 焦慮找上門
隨著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許多國家接連淪陷,每天面對不斷增加的確診案例,難免讓人擔心,尤其是近期歐美返國人潮不斷增加,造成許多人焦慮度越來越高,甚至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了。
【記者高婕/高雄報導】 隨著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許多國家接連淪陷,台灣雖然目前算是世界上的資優生,但每天面對不斷增加的確診案例,難免讓人擔心,尤其是近期歐美返國人潮不斷增加,造成許多人焦慮度越來越高,甚至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了。
過度的焦慮症狀,可能會以下列幾個特徵表現:
(1) 過度的追逐新聞和最新疫情:
媒體報導為了增加觸及率,往往採用聳動的標題及辛辣的內容,許多讀者越看越焦慮,又無法控制不去看,以至於整天都在追逐最新的新聞和動態,工作及生活都受影響。
(2) 擔心自己被感染:
過度擔心自己遭到感染,以至於就算目前台灣並未進入社區型感染,只要盡量避免前往密閉場所,感染度不高,也完全不太敢出門,一旦出門要全套防護,重複洗手、洗澡及過度換洗衣物。
(3) 擔心他人被感染:
新聞報導有些社區及幼兒園對於醫療人員或是居家檢疫人員過度擔心,不但管委會拒絕居家檢疫人員入住,甚至有幼稚園要求醫療同仁孩子請假在家不去上課,這些舉動可能造成有症狀者避免前往篩檢或是就醫,反而增加社區感染的風險,而排斥醫療人員孩子更是重挫目前在一線辛苦的醫療人員士氣。
(4) 囤積大量物資:
疫情期間,準備適當的物資避免頻繁出門購買,這是合理的行為,但是有些人已經囤積過量物資,食物囤積到數個月吃不完,衛生紙甚至囤積超過半年份量,整個家被物資堆滿,生活受到影響,這種行為就屬於病態了。
如果出現以上對於疫情的過度反應,其實是不健康的,可以採取以下建議:
(1) 適當的關注:
每天固定時間或許疫情最新資訊,例如固定晚間新聞時獲取一整天的資訊,其他時間則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不要受媒體聳動標題所影響。
(2) 獲取正確的知識:
衛福部疾管署和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都有提供澄清新聞稿及正確的防疫知識,只須按照上面所述做適當的防疫措施,就可避免感染,不須過度反應,更不應該汙名化或是歧視可能感染者,畢竟防疫須全民共同合作,如果
疑似感染者就遭歧視,可能造成有症狀者隱瞞病情,不敢出面篩檢,反而造成社區型感染爆發。
(3) 合理的購買物資:
防疫期間,畢竟須減少外出、加強消毒及戴口罩,家中儲備適量之存糧及防疫物資是合理的,因此,須與家人討倫並理性評估家中空間及物資需求,做適當的儲備,過度購買不但食物或防疫物資過期造成浪費,更使真正
需要的人買不到物資。
隨著疫情不斷升溫,加上媒體推波助瀾的報導,可能有許多人會產生暫時性的壓力反應及焦慮,這並非病態,但隨著資訊的透明和知識的普及,大多數人可以慢慢平復心情,但如果仍出現無法控制的焦慮、坐立不安,甚至過度擔心到心情煩躁,體力疲倦,晚上失眠等症狀,代表有可能罹患焦慮型疾患,需要求助精神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及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