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農科園區水資源處理場擴建升級 打造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圖/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記者黃星瑜/長治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為臺灣唯一以農業科技為主軸的產業園區,為因應產業聚落快速成長,農科園區積極辦理水資源處理場第二期擴建工程,藉由完善的水循環再利用及廢汙水處理,扶植農企業成長並兼顧環境永續,落實循環經濟政策,打造產業與環境共生共存的綠色產業園區。

▲藉由完善的水循環再利用及廢汙水處理。(圖/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農科園區95年開園迄今,已引進104家業者進駐,形成天然物加值、水產養殖生技、畜禽生技、農業資材產業、節能環控農業設施、生技檢測與代工服務及行銷等六大農業加值產業,產業聚落儼然成型,帶動投資金額達新臺幣103.56億元,相關農業創新加值產品與技術服務年產值已逾新臺幣60億元,更創造約2,500個就業機會。

▲更創造約2,500個就業機會。(圖/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隨著產業聚落快速成長,農科園區產業廢水排放量亦同步提升,現有水資源處理場量能已逐漸不敷使用,因此在園區腹地擴充及軟硬體設施提升工程中,特別編列新臺幣近1億元經費辦理水資源處理場第二期擴建工程,將污水處理量能由每日2,000CMD(噸)倍增為4,000CMD,以兼顧農企業設廠生產及廢汙水處理需求,落實農科園區廢污水排放的環評承諾在總氮加嚴標準10ppm,打造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農科園區表示,由於水資源處理場運用不同除氮技術所需的成本及產生的效益不盡相同,目前已設置完成之一期水資源處理場使用氧化渠法,對於含氮物質的去除效果有其限制;欲增加既有水資源處理場的除氮效能,除既有氧化渠法,將再增加A2O處理程序,使其硝化、脫硝反應可有效進行,有助於增進既設廢水資源處理場之除氮效能。

園區各廠廢水聚集之進流水質或水量,一般皆處於不穩定之變動狀態,基於園區各廠商污水排放時段、原水水質不一,且差異性頗高,必須具備暫存中和、穩定及調勻與前置處理之功能,故水資源處理場第二期擴建工程特別增設調勻池,可調節分配至一、二期之污水處理流程,將廢水性質的變動性加以控制或降至最低,使操作水量與水質維持穩定狀況,降低設置與操作成本,並可穩定處理效率,提升整體污水處理系統之效能。

園區水資源處理場完成處理之放流水,均確保能符合納管標準排入下水道污水,透過放流排入滯洪地貯存,除了主要供應園區回收水作為噴灌系統使用,餘溢部分還可再放流至番仔寮排水系統至高屏溪,有效落實水資源循環再利用。

透過建置淨水場、水資源處理場等更高品質的軟硬體營運環境,農科園區有效吸引國內外高產值、高創新及具全球競爭力之潛力農企業進駐,帶動臺灣農業科技產業發展。未來將在區內已建構成型的農企業上下游產業鏈架構基礎上,進一步與臺灣或新南向國家的上下游合作廠商、農漁民串聯形成產業供應鏈,配合政府新農業、新南向及農業生物經濟政策推動,強化臺灣農業的產業價值鏈在全球市場競爭優勢,期達到以農科園區為核心,帶動整體農業轉型提升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