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電光系統所50周年 璀璨半導體歷程再創新高
上圖 : 今年適逢工研院推動半導體技術邁入半世紀,邀請歷年前任所長分享與回顧這50年來的輝煌足跡,並交流推動科技升級及產業發展的經驗與見解。左起: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前工研院董事長史欽泰、前科技部長暨前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
港灣新聞網
2024年適逢工研院推動半導體技術發展邁入第50周年,日前舉辦的「電光50紀念餐會」吸引國內外超過百位產業界重量級人士齊聚,共同回顧臺灣半導體從無到有的輝煌歷程。歷任電光系統所所長,包括史欽泰、徐爵民、陳良基等多位科技先鋒親臨會場,分享科技升級與產業崛起的寶貴經驗,並展望臺灣在全球科技版圖的未來發展方向。
半導體發展50年:從「積體電路計畫」到國際領導地位
工研院自1974年成立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推動「積體電路計畫」,為臺灣半導體產業奠定基礎。在行政院長孫運璿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19位年輕工程師前往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學習積體電路技術,隨後建立臺灣第一座積體電路示範工廠,開創了電子錶積體電路高良率的歷史,令臺灣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電子錶輸出國。
此後,工研院持續推動積體電路技術的產業化,協助成立聯華電子(聯電)和台積電,成功開創晶圓代工模式,並發展出臺灣第一片8吋晶圓、0.5微米DRAM製程技術,奠定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臺灣的未來競爭力關鍵
工研院副總暨資深技術專家吳志毅指出,半導體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不斷創新,特別是面對AI崛起等新科技浪潮,臺灣須透過整合材料、設備等領域的技術,構建完整的供應鏈生態系統。他強調,工研院將持續支援中小企業技術轉型,並結合學界和產業資源,強化臺灣的半導體生態。
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則提到,半導體的前瞻技術發展需要龐大資金與風險承擔,同時也需要專業人才的投入。面對全球化與少子化的挑戰,吸引國際人才成為臺灣科技業的關鍵策略。電光系統所多年前即採用彈性工作政策,吸引國內外人才加入,並致力於打造人才循環的良性生態。
責任感與創新:承載科技文化的傳承
前工研院董事長史欽泰回憶,1970年代臺灣的科技產業尚未起步,但憑藉團隊合作與知識追求,他和團隊肩負起科技發展的使命。他強調,技術領先固然重要,但人才、精神與文化的傳承同樣不可或缺。「ERSO精神」成為臺灣科技持續進步的基石。
布局未來:工研院的技術藍圖與國際連結
工研院在2035技術藍圖中,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與韌性社會四大領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跨領域解決方案研發。工研院不僅擔任產業與學界的橋樑,更鏈結國內外科技資源,推動臺灣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