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博物館高雄館變更營業時間造成熱議 iNiN社群彙整民眾留言
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長期關注網路趨勢的和捷關鍵資訊(iNiN)彙整社群上,網友們針對郵博館高雄館變更營業時間的事件,民眾的反應如下,包含「台灣的郵政完全是可以被取代的行業」、「表面上是精簡人力,實際上是削弱文化公能」、「要不要乾脆年休365天」、「當初花了幾千萬蓋的,以後打算養蚊子跟閒人」、「其他公立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是不是都要比照辦理見紅休?」、「四個砍到剩一個,請個病假是不是直接休館?」等。多少可以反映出網友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偏向不認同,並且連帶質疑台灣郵政系統存在的必要性。觀察過去網路上和郵局有關的討論,甚至還有人表示「很久沒去郵局了」、「寄東西還有黑貓、超商」。
iNiN行銷部經理游雅智表示,查看郵政博物館高雄館的臉書粉專經營,可以明顯感覺到「改朝換代」的意味!該粉專在今年(2024) 8月前的經營頗認真,平均每月都有數則貼文上架,像是活動紀錄、分享,甚至還有一則短影音,能充份感受到團隊的用心。但自從9月份開始,粉專的經營僅剩每月一則,連具有文化意涵的講座「南臺譚郵」第11期於9月底舉辦,在粉專上都不見活動相關訊息,非常可惜。僅是上架貼文的數量就足以說明現在這個粉專已經沒有靈魂、失去作用!
不僅如此,郵政博物館官網上面的臉書連結已經失效,並且郵博快訊最新一篇的最後更新日期竟然是在「114/1/26」。當然這對官網的具體作用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若以專業的角度來看算是「低級錯誤」,也反應出不用心的態度。
國立高雄大學資管系系主任楊書成表示,郵政博物館高雄館營業時間變更事件之所以在新聞及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不僅是營運政策改變本身的問題,更反映出台灣郵政品牌在數位時代的經營挑戰。他指出,社群媒體時代,品牌形象的塑造與用戶溝通的效率至關重要,像這次事件,若郵政系統能夠及時透過社群平台主動說明調整背後的原因,並強調其他服務的價值,或許可以有效減少負面聲量,甚至引導討論朝正面方向發展。他還發現,這次的事件,主要在臉書及ptt 上引發討論,但dcard 上幾乎沒有,也顯見年輕人對這個議題的不關心,反應郵局業務與年輕人生活脫鉤的窘境。
楊書成強調,郵局雖然已經公司化多年,但觀察這次事件的發生過程與反應態度,仍擺脫不了公務機關的思維邏輯,對於「中華郵政」這個老品牌來說相當可惜。當品牌在經歷政策變動或輿論挑戰時,應該具備迅速回應的能力,並運用各種數位工具進行溝通,否則容易被貼上「冷漠」、「官僚」的標籤。郵局能提供的服務和許多公民營企業重疊,在精簡人力的政策下,是不是代表反郵局相關業務也必須做出重大調整,值得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