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屏東漁業文化體驗 一波接一波精彩不間斷

屏東漁業文化體驗 一波接一波精彩不間斷

【記者何勁陞/屏東報導】 屏東縣政府為了延續傳統漁業文化,特別與佳冬鄉塭豐社區發展協會及林邊區漁會共同在(108)年112日,推出「來去塭仔庄體驗․嚐鮮&留住漁村之美全國攝影比賽計畫」活動及「漁鱠學習、優游探險趣」石斑魚食魚教育體驗課程,現場除了有牽罟體驗、沙窯體驗活動外,在舞台更有在地的塭仔國小醒獅開場及社區阿公阿嬤熱情表演,緊接著下午的食魚教育體驗課程更有將石斑魚養殖融入桌遊及在漁塭旁享用在地特色餐點的行程,讓參與者享受了一趟不一樣的漁業文化之旅。

▲屏縣府為了延續傳統漁業文化,特別與塭豐社區發展協會及林邊區漁會共推「來去塭仔庄體驗․嚐鮮&留住漁村之美全國攝影比賽」。(圖/屏東縣政府)

屏東縣佳冬鄉位於林邊溪出海口的左岸,面臨台灣海峽,村民大部份以捕魚及養殖業為生,由於時代的變遷,大部分地區皆已開墾成魚池,從事經濟類魚產之養殖比例超過百分之七十,密集分佈的漁塭養殖是村民生活經濟的主要來源,也是全國少數有經過重劃的養殖區,更有全國唯一設備最完善的海水供應站,以供應養殖區內乾淨的養殖海水。

塭豐社區發展協會於102年度核定農村再生計畫,係佳冬鄉第一個農村再生計畫核定社區,透過年度執行計畫漁業文化傳承牽罟活動的辦理,傳承牽罟文化,再創復興漁村,今年透過農村再生辦公室輔導社區執行產業活化計畫,於當日活動期間發表漁產業伴手禮「午仔魚一夜干禮盒」成果,希望以文化帶動產業,創新方式改變社區傳統產業生產模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

「牽罟」是古早的一種集眾人補魚方式,首先需由漁民搭乘簡易的竹筏或舢舨裝載著〝罟 (漁網) 〞出海,在海上圍繞成倒U字型,漁網兩翼各有一條長曳繩牽引,仰賴岸上數十位的留守人力,這些人力須在腰上「綁腰草(台語)」,以避免拉扯繩索時受傷,最後大夥合力將漁網拉上岸,並將漁貨分送給有協助牽罟的人,而「沙窯」是村民在等待拉網時的空檔,為了先填飽肚子,就地取材,直接在沙灘挖洞,利用柴火及沙子悶熟食物來果腹,而衍生出來的烹煮食物方式。今年的體驗活動因為結合攝影比賽及兒童寫生比賽,人潮更勝以往,現場參加及觀光的人潮超過1000人,而牽補上來的魚貨,更發現有3尾超過10斤的大鱸魚,這也顯示漁民這幾年配合政府進行水產資源保育的成效。

而下午的課程是由林邊區漁會主導,結合佳冬水產養殖產銷班第七班及在地青年團隊大小港邊所共同辦理「漁鱠學習、優游探險趣」石斑魚食魚教育體驗課程,透過闖關課程、魚塭實地觀摩及團隊自己設計的石斑養殖桌遊遊戲,讓參加者可以從完全不知道石斑魚,到回家可以向友人講述石斑魚的種類、生態習性、養殖配備、水質、飼料…等,以及最後在魚塭旁聽著水車拍打的水聲及浪漫的古箏聲中,搭配空氣中魚塭的淡淡海味及鵝黃色慢慢下沉的夕陽,享用現抓現煮的超新鮮水產特色餐,結束一天充實又飽滿的旅程。

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所長說:「政府為了讓屏東的養殖區有更好的發展,特別建立全國唯一的海水供應系統,讓養殖漁民方便取得優質的養殖用水,養殖出優質漁產;並積極拓展通路,讓魚貨可以賣的出去;文化傳承及食魚教育部份,則補助社區、漁會發展在地的漁業文化活動、推動觀光,讓養殖區從原本的一級產業提升到六級產業,以增加競爭力,讓青年願意回鄉共同打拼,以創造的這片土地最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