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小琉球觀光與生態衝突 海委會三管齊下 管碧玲:生態承載上限、潮間帶、獨木舟等浮具需要總管理
港灣新聞網
小琉球因交通相對便利及獨特的地理與海洋生物資源(如珊瑚礁、海龜等),疫情前的年遊客數已飆破百萬,觀光產業迅速擴張,但也同時引爆環境承載過量與生態破壞的衝突,各界對此高度關注。為了積極處理小琉球海洋遊憩與生態永續之平衡,海洋委員會近日提出「潮間帶管理」、「獨木舟、SUP等遊憩浮具管制」、「遊客總量管制」三大課題,將攜手交通部、屏東縣政府及民間在地社群,展開跨領域協力合作尋找可行方案,盼有效解決小琉球面臨的困境。
海委會指出,小琉球目前面臨環境承載、海域使用區劃及遊憩管理等問題,並涉及保育、漁業、航運、遊憩及國土管理等機關權責,海委會身為海洋事務統合協調機關,近三年召開十餘次會議研商,廣蒐建言,逐步化解歧見,已於肚仔坪、杉福、漁埕尾3處潮間帶定有每時段上限300人之遊客管制,並補助屏東縣政府建置潮流生態網預約導覽系統,完善潮間帶承載管理,有效管控進入潮間帶人數,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之成效,另將持續推動劃設海龜重要棲地以保護其產卵與覓食環境、規劃自由潛水分區以減少漁船作業與潛水人員的危害衝突等工作。
海委會表示,為了更快速、有效推動小琉球永續發展,管碧玲主委去(112)年12月15日在海委會第20次委員會議中,將小琉球議題列為重要議案,委員熱烈討論後,做成三項決定,分別為:
一、「檢討潮間帶管理措施」,由海委會與交通部、屏東縣政府針對尚未進行人流管控的二處潮間帶-蛤板灣、龍蝦洞研擬管理規劃;
二、「強化獨木舟、SUP等遊憩浮具管制」,由交通部研擬可行之獨木舟、SUP等浮具管理制度,以避免水域活動業者將浮具、浮動平台放置並占用沙灘營業,而致生態破壞(如影響海龜上岸產卵);
三、朝向推動「遊客總量管制規劃」,由交通部審慎評估小琉球兼具觀光及生態保育之每日觀光人數容受量,評估報告後作為總量管制最適規模之參據。
海委會進一步表示,委員會做成上述三項決議後,隨即於今(113)年1月18日邀集各權責機關,共同前往蛤板灣、龍蝦洞等2處潮間帶現場勘查,獲致多項具體共識,包括:基於保護潮間帶物種及棲地環境,避免遊客任意踩踏破壞潮間帶生態,需申請導覽人員陪同始能進入,並揭示管理規定及注意事項;專人不定時巡查,以防遊客違規事件並保護潮間帶棲地生態;持續監測潮間帶生物資源量,作為調修管理強度之科學依據。
海委會管碧玲主委也親赴小琉球視察,與屏東縣政府、在地團體交換意見。管主委強調:觀光擴張與生態永續的衝突,無論在哪裡都有它的特殊性與地方性,從衝突中尋求共識就能建立可操作的典範。海委會將積極攜手交通部、屏東縣政府、在地民間社團等,持續藉溝通協調平臺的有機運作,分享各界的需求和經驗,深化交流、化解歧見,共同為海洋事務努力,並在兼顧海洋生態保護的同時,達成漁業及遊憩產業共存共榮之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