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水稻飛蝨類及瘤野螟發生警報 中區農改場呼籲農民加強防治工作
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彰化、南投及臺中三縣市水稻陸續進入孕穗期,經調查發現特定稻叢生長旺盛田區有白背飛蝨與褐飛蝨之成蟲及若蟲聚集危害,部分田區亦發現瘤野螟成蛾數量有攀升的趨勢,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呼籲農民加強飛蝨類及瘤野螟的防治工作,以確保水稻生長。
臺中場表示,白背飛蝨與褐飛蝨之成、若蟲偏好成群聚集水稻基部及中段吸取稻液危害,受害輕者基葉黃化,重者全株枯萎、倒伏,造成「蝨燒」現象。農友可檢視稻叢基部,若發現每叢水稻之飛蝨數量達 5 隻時,應即刻進行防治作業。瘤野螟幼蟲將水稻葉片縱捲成苞,隱匿其中取食危害,影響葉片光合作用,進而降低水稻產量;籲請農民發現田間每平方公尺超過1隻成蛾後7天進行施藥防治。
臺中場進一步說明,推薦藥劑進行防治,飛蝨類可選用包括:10% 氟美派水懸劑 2,400 倍、10% 氟尼胺水分散性粒劑 2,000 倍、10% 賽速安水溶性粒劑 4,000 倍、16% 可尼丁水溶性粒劑 3,000 倍、25% 派滅淨可濕性粉劑 1,500 倍或 20% 達特南水溶性粒劑 3,000 倍等。瘤野螟可選用包括:360g/L滅芬諾特水懸劑3,200倍、10% 得芬諾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2.8% 賽洛寧乳劑2,000倍等。
農民可選用農藥資訊服務網(https://pesticide.baphiq.gov.tw/information/Query/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