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傳系2023年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通過率100% 遠高於傳統科系
▼科傳系2023年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通過率100%。(圖/屏東大學)
【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 「蟲蟲危機降臨?」這是2022年年底以來,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學生間的竊竊私語。科傳系自2014年成立,前身為數理教育研究所,旨在培養傳播科學知識的人才。2023年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補助案公布,科傳系共有四名同學申請通過,通過率達百分百!不僅刷新該系申請紀錄,更與傳統科系例如資訊工程學系並列通過人數最多的科系,讓這個成立不到十年的新興科系,備受全校矚目。
國科會向來是高等教育申請學術計畫的重要指標,為了提升與培育大專生的學術探究力,自十餘年前開放大專生申請研究計畫補助,通過申請者,每名可獲得每個月六千元、共八個月四萬八千元的獎助金。此外,2022年起新增耗材補助費,上限兩萬元,讓參與申請的大專生擁有更多資源投入探究,此次科傳系曾崑弈即獲得全額補助,合計六萬八千元。
科傳系共四名學生申請計畫,全數獲得通過。其中,曾崑弈在教授劉藍玉的指導下,探究臺南市大內地區小蠹蟲相關議題,從中研發教具,藉以幫助農民更有效的管理蟲害,而為了更瞭解小蠹蟲的習性,甚至開闢空間飼養該蟲類,引發「蟲蟲危機」的自嘲。
而這類對於理科的誤解,也經常發生在「戰科系」的議題上,因此蔡庭禎在副教授張耀仁的指導下,期望透過對於「兩種文化」的理解,從中探究高中自然組與社會組如何解讀科學文本的差異。
這也凸顯,課程設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此鄭柔儀在教授鄧宗聖的指導下,將教育部的數位學習精進計畫融入媒體素養內涵,提出與在地小學一同進行校定課程的行動研究方案。伴隨媒體素養而來的,即是媒體裡經常出現的「偽科學」,為了導正公眾視聽,潘君瑜在教授劉藍玉的指導下,試圖製作破解青春痘迷思的圖文手冊,深入淺出分析個中思維,期望藉由日常生活喚起公眾對於科學的認識與興趣。
科傳系隸屬於理學院,許多家長與外界學生好奇:「這個系究竟在做什麼?未來有沒有出路?」該系不同於傳統的傳播科系,橫跨自然與人文學科,不僅需要修習微積分、化學、生物等,也必須習得採訪寫作、科普文章寫作、影片拍攝等傳播技巧,未來畢業後,出路廣泛,包括:成為小學自然科教師、教具研發人員、科普作家、科學場館導覽員等。
在系主任鄧宗聖的帶領下,該系逐漸朝多元途徑發展,學生蔡庭禎與鄭柔儀即修習文創系作為輔系,「科學不只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科學!」蔡庭禎表示,因修課經驗而好奇傳統人文社會學院與理學院能否搭起溝通的橋樑,因此向國科會提出相關計畫。
而鄭柔儀則在參與教授鄧宗聖的計畫中,體會教學現場的困難,希望能藉由計畫協助學校設計更具在地知識的相關課程,「雖然很累,但很值得!」鄭柔儀說。
國立屏東大學112年度,各學院在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補助案通過件數比起去年增加十件,其中,理學院八人,科播學系學生即占二分之一強,凸顯大專生不是外界所認知的「大學高中化」,而是貨真價實的「準知識分子」,愈發顯示作為新興科系的科傳系,有其存在的必要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