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源赴美行醫五十年 熱心公益服務僑胞
港灣新聞網
美國華府地區僑務諮詢委員黃浩源帶領美京中華會館代表團回臺,相隔十年再次踏上臺灣這塊故土,面對暈機與暈車的遙遠路途,今年76歲的他坦言,身體實在吃不消。「我當僑務委員的時候,每年都會回來(臺灣)。」往返的勞累並未阻隔他對這塊土地的情感,從香港、臺灣,再到美國行醫,在外兜轉的五十年,逐步型塑他對臺灣的深厚認同。
從香港到臺灣學醫 臺大七年磨練奠定赴美醫術基礎
18歲,受軍醫父親影響的黃浩源選擇從醫,隻身從香港來臺學習,當時他憑藉優異成績保送臺大。「我認識的同學沒有人考過第二次(執照)。那時候 Yonkers General Hospital(紐約州揚克斯市綜合醫院) 的院長還特地跑來臺大挖角,他們知道我們臺大的水準很好。」他語帶驕傲地提起在臺大醫學院的學習經歷。
臺大醫學院的七年,是黃浩源人生最關鍵的時光,異地的摸索成長與扎實的醫學訓練,化作日後從醫的重要養分。1973年畢業後,黃浩源便赴美行醫,取得急診與家庭專科文憑的他,兩年後於賓州的克拉里恩市(Clarion)開業,並擔任 Clarion Hospital 急診處室的主任醫師。1978年,黃浩源被選為年度最佳醫生,而後更當選醫院的 Chief of Staff(院長),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擔任此要職的非本土醫師。
父親的一句叮囑 成為投入義診服務的重要初衷
比起追求個人成就,黃浩源更期望達成濟世救人的宏願。早期赴美的華人移民,多半經濟狀況不佳,過著打黑工、身無分文的生活,而在缺乏健康保險的保障下,醫療資源的取得更為困難。「你去那邊好好照顧我們華人,盡你所能的。」父親臨走前深烙於心的囑託,促使黃浩源投身義診志業。
1998年黃浩源受朋友之邀離開執業多年的賓州,轉而搬至華人族群更為密集的華府,希望能服務更多華人。「一開始賓州那邊還沒有關門,我就每個禮拜來兩次,開車單程就要四個半小時。」他先後投入泛亞活動中心擔任義工,替社區的低收入戶看診,也於2004年主持美京中華會館每年四次的義診活動,為華埠無醫療保險及低收入的長者進行義診、B肝及流感預防等疫苗注射,更協助轉介患有肝炎的病人至當地救助機構申請藥物治療,減輕就醫的經濟負擔。
新冠肺炎無情肆虐 行醫的腳步卻未停歇
2019年年末,中國發現首起新冠肺炎案例,隨後疫情蔓延全球,當時華府地區確診數高達7萬4,000多人,死亡人數超過3,000餘人。面對疫情的嚴峻與不可預測,黃浩源先行暫停門診三個月,但並未因此停止看診。為了能掌握病人狀況,他除了透過視訊進行線上看診外,面對不諳使用數位工具的長輩,也持續透過電話關切他們的身體狀況,適時給予協助。
同年,也適逢美京中華會館爭取華樂日間保健中心設立,為了提供華府華埠長輩更好的醫療照護,雖受疫情攪局,待四月執照許可發下,籌備工作仍未歇停。「當時我們五位組成敢死隊,開一個小時的車到市區上班,出門警察還會查證件,真的是冒著生命危險。」他談起當時經歷,記憶猶新。在多次安排人員訓練及與進入中心的長者面談下,中心終於在八月正式運轉。
長者屬於最容易感染的弱勢群體,黃浩源與其他中心成員對防疫工作絲毫不馬虎,除了積極向長輩宣導與協助落實防疫外,中心內部也嚴格執行清消、量體溫等措施,長者們離開中心後,中心也時常致電至家中,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與需求。「那一年下來,我們八、九十位的老人家跟我們工作人員,沒有一個人得到新冠。」黃浩源自豪地表示,連當地市政府都對他們的防疫表現印象深刻。
50年的醫者之路不求富貴 但求不愧己任
「I did my best to my people.」是黃浩源執業多年的重要理念,對於2022年獲頒僑委會「全球傑出僑生校友社會公益獎」的殊榮,他表示,很感激僑委會給予這個榮譽,但自己只是做應該做且喜歡做的事。救治病人之餘,黃浩源也積極參與美京中華會館主辦的大型僑界活動,包括華埠農曆春節遊行、國慶文化訪問團訪演及國慶升旗典禮等,並廣邀美國主流人士及地方政要出席,期望凝聚僑民對臺灣的認同,強化僑社與當地社會交流。
談起未來目標,黃浩源希望能進一步完善保健中心服務外,更心繫獨居長輩的居家照護。「我有個病人92歲,獨居老人,走路不穩,要進去他家才能看病,中心一周每天只能給他4個小時,那假日另外兩天沒有人給他煮飯,什麼都沒有。」年近八十的黃浩源,仍不離醫者發願濟世的初心,在行醫的路上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