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手為撇、掃腿成捺,黃翊轉譯董陽孜成《墨》
【記者廖宥婷/台中報導】
化墨為光,化身為墨。知名編舞家黃翊最新作品《墨》,6月2日至4日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Arts NOVA系列世界首演。黃翊由藝術家董陽孜的書法作品《無聲的樂章》出發,與日本重量級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轉換文字線條為瞬變的影像,搭配電子聲響與風格獨特的當代音樂,展現運墨間的細緻與張狂。
曾以《黃翊與庫卡》、《長路》、《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等巧妙運用科技元素的作品,受邀至歌劇院演出的黃翊工作室+,最新作品《墨》為編舞家黃翊繼2009年《流魚》之後,運用多達13位舞者、回歸大量肢體動作的舞蹈新作,借用董陽孜的文字線條,探索流動肢體的可能;機器人「庫卡」也將融入其中,手持長棍如墨筆般,與舞者一同詮釋董陽孜凝鍊的書法筆觸。
黃翊回憶,董陽孜老師2014年看完他的作品《量身訂做- Special Order》後,透過友人聯繫開啟了合作,但當年他未滿30歲,深怕自己不夠成熟,難以回應董老師厚實的藝術積累,不知不覺,9年過去了。「老師曾問我為何要以『墨』為主題?我認為墨、紙都是書法重要的載體,希望回歸最基本的元素去探索書法、舞蹈、科技相互激盪的可能性。」
董陽孜《無聲的樂章》系列百幅作品不僅擷取呈現揮毫時「點畫」、「使轉」等筆鋒的情緒,更編排組合出具韻律性、音樂節奏的流動感,黑川良一為《墨》創作的音像藝術中,將平面書法轉譯為動態光影,半透明的浮空投影幕上,董陽孜的線條筆觸與舞者的形體疊合,在觀眾眼前展現獨特的視覺美感和強烈的聽覺體驗。
「在有AI的快速時代,可以走進董老師如建築、音樂般的線條,靜靜地去感受,是很幸福的。」黃翊說,董老師有個心願,希望把東方的線條和全世界分享,《無聲的樂章》原本是董老師為試筆觸所寫,沒有文字,一筆一筆拆解開來;董老師為《墨》重新挑選了100幅作品,都是抽象的線條,無需翻譯,結合了舞蹈肢體全世界都看得懂的優勢,也加入科技藝術、當代音樂、聲響、機器人等向度,希望和更多觀眾連結。
《墨》的音樂涵蓋了黑川良一多變、當代的電子聲響,以及當代作曲家蓋布瑞爾.普羅高菲夫(Gabriel Prokofiev)的唱盤與樂隊協奏曲(Concerto for Turntables & Orchestra)。黃翊表示,作曲家蓋布瑞爾承襲了祖父普羅高菲夫的風格與調性,並以DJ刷盤作為獨奏樂器,與交響樂團協同演奏,如同《墨》融合了古典與現代。黃翊透露,黑川良一的數位低音將測試中劇院的音響極限,低到地板會震動的程度,會相當有臨場感。
曾和黃翊、黑川良一合作《地平面以下》的舞者胡鑑表示,加入《墨》工作的前一個月,發展不出任何質地跟方向,他想表達得太多,不是黃翊所想像抽象、抽離的身體,後來慢慢從董老師寫字的心情進入;黑川良一的音樂的真的無法數拍子,沒人跟得上節奏,是根據身體寫出的聲響,需要舞者自己聽懂,吃進身體裡面。
黃翊工作室+《墨》將於歌劇院6月2日至4日展開世界首演,由編舞家黃翊、文字藝術家董陽孜、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跨域合作,打造出一幅影音與肢體交織,細緻、張狂的流動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