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恥見美國墮落 為躲在臺灣身後的撈客

0
恥見美國墮落 為躲在臺灣身後的撈客

【李重德/專欄報導2023/03/01】 重德昨天接到一位本會(高雄市中小企業協會)的高級顧問發來了一個網頁,那是刊登《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季刊:參數》在冬季 11-17-2021出刊的第51卷第4章第4篇文章,題目是:Broken Nest: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譯成中文就是《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

由於該文並無人翻譯成中文(如本文之末所標示),重德 遂用了兩小時來將該文翻譯為中文,並將其中的幾個重點塗以黃色來提醒,並發給群組與幾位友人參考。

今日,重德要對該文所彰顯的意義與其作用,以一個當事者的身分來發表看法,因為顯然目前的臺灣民眾並沒有因此文而有更清晰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反而還陶醉在美國不時所刻意製造出來的支持臺灣對抗中共的幻覺之中,這毋寧是一種引導臺灣走向戰爭危機的催眠。

首先,重德要對於該文所塑造的整體氛圍,用該文的36個原文詞句來加以闡述,並逐句加以短評:

【戰爭的威脅】

原文:「即使美國贏了,這樣的衝突也將是毀滅性的——這也許是一個誤導性的術語,因為即使成功避免中國接管臺灣的軍事行動仍然會使美國處於“成為臺灣的永久防禦力量”的不值得令人羨慕的地位。”」(語出於【戰爭的威脅】章節中)

短評:所以說,美國不願意“成為臺灣的永久防禦力量”!

原文:「如今,美國更難參與此類“拒止威懾”演習。人民解放軍(PLA)現在已經足夠強大,即使美國介入保衛臺北,它也可能佔領臺灣。雙方都知道這一點——或者至少強烈懷疑這一點。」(語出於【戰爭的威脅】章節中)

短評:所以,美國認為自己沒辦法扮演好“拒止威懾”的腳色了嗎?

原文:「中國的地緣優勢和技術進步使美國難以恢復拒止威懾戰略的可信度。充其量,增加該地區美軍的數量和類型可能有助於降低中國對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期望。」(語出於【戰爭的威脅】章節中)

短評:顯然,美國自我確定增加該地區美軍的數量和類型只能減緩中共奪取臺灣的速度而已。

原文:「此外,即使贏得這樣一場戰爭也不會給美國臺灣提供永久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問題解決方案。我們同意斯科貝爾的觀點,“臺灣問題要一勞永逸地解決,結果必須讓北京滿意”。」(語出於【戰爭的威脅】章節中)

短評:原來作者認定的臺灣問題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就是其結果必須讓北京滿意,如果這句話是美國人民的中心思想,那麼臺灣何必要順著美國來拂逆中共呢?美國不如直接告訴灣人民說:『何不投降中共呢?免得給美國製造麻煩呢!』

【北京不斷變化的計算】

原文:「對於中國來說,隨著臺灣遠離大陸,特別是在其核心國家認同方面,約制的成本正在增加。臺灣民進黨的自信和中國國民黨的衰落是這種轉變的具體表現。」(語出於【北京不斷變化的計算】章節中)

短評:很顯然,作者是在明示臺灣目前的執政黨民主進步黨中共所惡而不能不去之,而中國國民黨則為中共所喜。那麼,2022年底的臺灣地方選舉,民主進步黨大敗,是否可以解釋是中共的大勝呢?或是美國的大敗呢?重德 認為選舉結果顯示臺灣人民不願意成為「烏克蘭第二」,作為大國博弈下的犧牲者。

原文:「難怪越來越多的臺灣人不願與北京政治聯盟,但如果中國認為臺灣拒絕和平統一的原則,其領導人可能別無選擇,只能尋求軍事解決方案。」(語出於【北京不斷變化的計算】章節中)

短評:所以作者認為臺灣拒絕和平統一的原則必然導致中共採取軍事解決方案嗎?那麼臺灣必須接受中共的和平統一原則嗎?

原文:「中國的鷹派指責美國鼓勵他們認為的臺灣背離了 1992 年“一中各表”的共識。對他們來說,美國的保證政策似乎越來越具有挑釁性。」(語出於【北京不斷變化的計算】章節中)

短評:中共從來都把“九二共識”定義為“一中共識”而非中國國民黨所稱的“一中共識”,2023/2/27臺灣的前總統陳水扁也承認在1992年時只有“一中共識”但沒有“各表共識”。因此就算是臺灣想要堅持“一中各表”的共識也是沒可能的。更何況臺灣目前是不想堅持“一中共識”,因為讓臺灣獨立於中國之外,是臺灣民主進步黨的黨綱,只是基於現實考慮,民主進步黨以《臺灣前途決議文》巧言說目前的政權已經是獨立自主的「非中國政權」,因此不需要再有宣布獨立的舉動。民主進步黨的這一個藉《臺灣前途決議文》以黨內部文件來湮滅憲法的作為,能不為中共所洞悉該黨只是政治撈客嗎?無怪乎中共認為美國臺灣的保證政策似乎越來越具有挑釁性!

原文:「儘管美國曾表示有興趣維護臺灣海峽的現狀,但中國現在懷疑採取更具侵略性的政策,將臺灣重新置於美國的防禦保護之下,就像 1979 年之前那樣。臺灣再次成為“自由世界”的有用前哨的說法助長了這種看法。」(語出於【北京不斷變化的計算】章節中)

短評:是否如作者所言目前狀態是「將臺灣重新置於美國的防禦保護之下」上不得而知,或許是因為美國中共雙方都在尋釁對方想要對幹一番,而都刻意選擇臺灣來作為引爆點也說不定啊!作者引用了共和黨籍的美國政治家泰德約霍(Ted Yoho)2021 年 4 月 20 日在「臺北時報」(Taipei Times)的投書《自由世界必須擁抱臺灣》(Free World Must Embrace Taiwan)一文,來認定臺灣再次成為“自由世界”的有用前哨,重德 認為臺灣雖然是一個「擁抱自由」(embrace freedom)的寶島,但並不是一個「自由擁抱」(Free Hugs)的地方,至少請所有的訪客不要在臺灣身上刻畫下「這裡是自由的前哨站」(This is an outpost of freedom)等挑釁對岸的字跡!

原文:「推動中國入侵的因素不是美國可以輕易阻止的。中國的軍事成果可以被削弱,但不能逆轉。」(語出於【北京不斷變化的計算】章節中)

短評:如果美國無法阻止中共入侵臺灣,而且中共的軍事成果也不能逆轉,那麼美國臺灣海峽這裡瞎攪些啥呢?這是作者個人的偏見,還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故意透過作者釋放出中共無敵而美國必敗的印象呢?

【破巢】

原文:「破巢方式與其他懲罰威懾方案的區別在於,它不依賴於美國使用武力的意願;該戰略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有可能阻止中國入侵臺灣,同時也讓各方放心,一場大國戰爭不會受到美國的威脅。」(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作者在此簡言之,「破巢」就是表明美國將在中共入侵臺灣時不參戰,而讓臺灣用焦土作戰方式(一如目前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作戰模式)來獨力抗戰,這種預告美國不會出兵的戰略宣示是不是與俄烏戰爭前夕美國總統拜登對全球預告北約不會派兵支援烏克蘭的情況是如出一轍嗎?難道這也是美國要讓臺灣烏克蘭一樣,來做為消耗中共軍力,並召喚全球來經濟制裁中共的祭品嗎?

原文:「臺灣越是可以可信地威脅發動一場必要的自衛戰爭,美國就越不會威脅要發動自己選擇的戰爭。臺北領導人還必須讓北京相信,鎮壓臺灣 2350 萬公民將面臨一場漫長而代價高昂的鬥爭。至少,北京必須預見到廣泛的公民抗命。」(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很顯然作者是期待臺灣2350萬的公民都人人手持一把衝鋒槍來把登陸臺灣中共人民解放軍消滅掉,來為美國擋住中共的持續性侵略戰爭。既然如此,重德 認為臺灣的領導人應該向美國政府申請臺灣2350萬人的軍餉!

原文:「更嚴重的是,中國可能會期待在臺灣進行游擊戰,甚至可能將暴力輸出到大陸。」(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很顯然作者是期待臺灣不只在臺灣進行游擊戰,甚至還要反攻到中國大陸去進行滲透戰!

原文:「目前,臺灣人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打一場“必要的戰爭”來保衛他們的島嶼。為使威懾發揮作用,臺北領導人必須鞏固國內對抵抗中國侵略的支持並建立抵抗能力。」(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很顯然作者是認為臺灣自衛戰是“必要的戰爭”,但是為何作者從來沒有認為中共臺灣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呢?很顯然這是美國從來不讓臺灣改善與中共的關係,並且塑造臺灣行將脫離中共的約束而將實質獨立的威脅,美國甚至不允許當臺灣戰敗的時候向中共投降,而想要讓臺灣人民都戰死,好來讓中共吃大虧。看來美國臺灣的好是要臺灣人民「好好去死吧!」

原文:「然而,就其本身而言,面對強大但最終會失敗的防禦之預期是不太可能阻止中國的入侵。」(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很明顯作者非常清楚就算臺灣軍民抵死對抗入侵的中共人民解放軍,也最終會失敗,因此根本就不可能阻止中共的入侵。

原文:「首先,美國臺灣應該制定有針對性的焦土戰略計劃,這將使臺灣在被武力奪取時不僅沒有吸引力,而且維護起來成本也很高。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方法是威脅摧毀臺積電的設施,臺積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芯片製造商,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供應商。位於韓國美國的盟友)的三星是尖端設計的唯一選擇。」(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作者的這一段話透露了美國要求臺灣進行焦土戰略計劃的首要目標是摧毀臺積電的設施,因為美國已經有了備援的韓國三星公司,因此臺積電就可以犧牲了。看起來美國真的是很捨得犧牲別人家的孩子啊!

原文:「他們必須絕對相信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會在入侵時被摧毀。如果中國懷疑臺北不會兌現這樣的威脅,那麼威懾就會失敗。可以設計一個自動機制,一旦確認入侵就會觸發。此外,臺灣領導人現在可以表明他們不會讓這些產業落入對手之手。」(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作者要臺灣自殺還特別指定服用哪一種毒藥,真慈悲啊!

原文:「美國及其盟國可以通過宣布計劃為在該行業工作的高技能臺灣人提供庇護、與臺北制定應急計劃以快速疏散和處理經營實體半導體代工廠的人力資本來支持這一努力。」(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美國為何不對臺灣2350萬人民都提供庇護呢?這些「經營實體半導體代工廠的人力資本」的臺灣菁英份子算是美國中共共謀「毀臺」而得到的贓物嗎?

原文:「如果臺北制定並公開計劃使用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瞄準大陸的芯片生產線,包括中芯國際上海的工廠,臺灣的威脅將比瑞典的威脅更大。」(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臺灣的軍方對於所自製的射程達二千公里的數百枚導彈都說明只會在臺灣中共導彈攻擊時用以反擊中共的軍事目標,但是作者顯然認為這樣子還不夠,應該還要瞄準「中國大陸的芯片生產線,包括中芯國際在上海的工廠」,這哪裡是口口聲聲說想要避免中共入侵臺灣的人所應該有的邪惡思想呢?因此,這一段文字凸顯了本文的作者其真正心態實是鼓動兩岸的戰爭。

原文:「毫無疑問,臺灣人會非常擔心用一場可能無法取勝的防禦戰來威脅中國大陸。實施焦土和游擊戰戰術的前景同樣沒有吸引力。」(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作者很顯然了解到「實施焦土和游擊戰戰術」是美國這兩年強加在臺灣頭上的緊箍咒。過去臺灣的國防思想是從「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目標,發展出「濱海決戰、灘岸殲敵」之戰略構想,也就是海軍與空軍「決戰境外」,而陸軍則「殲敵灘頭」。但是要「決戰境外」則需要有強大的海軍艦艇部隊與最優良的空軍戰機,而這兩樣武器美國都對臺灣惜售,反而是強銷臺灣刺針防空飛彈等近戰武器。一副強迫臺灣打焦土戰和游擊戰的架式。

原文:「無論如何,上述威脅——即使在最大程度上實施——對臺灣人民的破壞性遠不及美國發動大國戰爭的威脅,後者將在海內外發生大規模和在臺灣旁邊持久的戰鬥。」(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作者的這句話透露了美國猙獰的面目,原來美國不是不能對中共開戰,而是要讓臺灣先鞠躬盡瘁,來先為美國去擋子彈。作者警告臺灣若不進行焦土作戰抵抗中共入侵臺灣,而是投降中共的話,則美國會打入臺灣,因為臺灣一旦落入中共手中,而美國遲早會與中共決戰,臺灣人民還要再死一次。因此臺灣若進行焦土作戰抵抗中共的話,則只要死一次就好,但若是不抵抗而投降,那就準備死兩次吧!

原文:「更嚴重的是,美國可能會發出信號,攻擊臺灣將為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盟國發展自己的核武庫開綠燈。」(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2012年日本拒絕在在聯合國大會十六國呼籲「努力加強使核武器不合法」聯合聲明上簽字,目前日本核技術已成體系,核原料存量已超過美國日本中國六大核擁有國之外,唯一全部擁有核產業鏈的國家。而韓國澳大利亞則還需要美國的技術支援。而這三個國家發展核武的原因都是因應主要是中共的威脅,而美國發出讓日本韓國發展核武的信號,不會是始自於中共攻擊臺灣,而是早在2012年美國卡托研究所負責國防和對外政策的副所長卡彭特就曾說﹕「美國已沒有必要在軍事方面扶持日本韓國,應該允許日韓兩國進行核武裝。」

原文:「這種威脅的優勢在於,臺灣問題不僅是美國中國之間的意識之戰,而且是中國希望其在該地區和更廣泛世界中的地位的根本問題。」(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作者在此先是承認臺灣問題美國中國之間的意識之戰,並且也將上綱到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問題。這是作者在2021年底的感覺,但是很顯然中共目前已經不大在乎由美國所定位的其在世界地位問題,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既然中共已經在2023年2月20日發表了《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根本性的先否定了美國地位,怎麼又會在乎由美國所定位的中國地位問題呢?

原文:「就其本身而言,這些預期的懲罰都不足以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但是,將它們放在一起可能會證明是有效的。」(語出於【破巢】章節中)

短評:作者很清楚的知道包括臺灣的焦土戰與游擊戰以及到大陸的滲透戰,甚至中共進行導彈報復戰等,都不足以阻止中共入侵臺灣。但是作者卻認為全部都做到位之後就會有效,這個理論很難懂。

【降低約束成本】

原文:「對我們論點的一個可能的反對意見是,由於與臺灣統一是中國國家的長期目標——一個由民族主義、收復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不斷尋求國內合法性推動的目標——中國領導人不會停下來計算成本權衡入侵臺灣的決定時的利益。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麼無論是通過拒絕還是通過懲罰威脅來阻止中國入侵臺灣的可能性確實微乎其微。」(語出於【降低約束成本】章節中)

短評:首先作者假定了「中國入侵臺灣」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只是發生時間與方式的差異而已。事實上如果沒有美國這幾年的煽風點火,「中國入侵臺灣」早已經不是臺灣人民所擔心的事了。事實上,在十二年前臺灣還在思考要如何與中共簽訂「兩岸和平協定」,因此兩岸問題絕對有可能透過兩岸人民的智慧與努力,而在同文同種的基礎上,以相互包容與平等互惠的信念來建立一個「類統一政體」。因此美國無論是想通過拒絕還是通過懲罰威脅來阻止中國,應該都不是為了阻止中共入侵臺灣,而其實是「假保護臺灣之名而削弱中國之實」的伎倆吧!

原文:「不過,必須讓北京放心,選擇放棄入侵臺灣並不等同於失去臺灣。提高中國入侵的成本肯定只是解決當前戰略困境的一部分;臺灣美國也必須採取行動,減輕中國的克制成本。」(語出於【降低約束成本】章節中)

短評:「減輕中國的克制成本」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讓中共能對全中國的百姓說:臺灣人民沒有背棄中國的祖宗八代,臺灣民意沒有被美國人牽著鼻子走,臺灣當局沒有要搞獨立…。因此 重德 要請作者自己去問問美國政府是否過去以來都是以上對下的方式來交代臺灣政府要怎麼做?要求臺灣半導體產業必須到美國去投資?這樣子又如何能「減輕中國的克制成本」呢?

原文:「華盛頓必須明確重申臺灣地位未定,美國無意支持臺灣獨立建國,也不會使用違反中美精神的灰色地帶策略尋求改變現狀和睦。同時,華盛頓必須堅決反對武力解決臺灣問題。」(語出於【降低約束成本】章節中)

短評:「臺灣地位未定」,那對中共而言,就必須及早以軍事行動來決定,不是嗎?「美國無意支持臺灣獨立建國」,但是美國也沒有反對臺灣人民以公投來獨立建國,不是嗎?至於「使用違反中美精神的灰色地帶策略」,顯然中共的「一中原則」與美國的「一中政策」從沒有產生過「中美精神」吧?「堅決反對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有啥反對措施呢?

原文:「與以軍事報復威脅為核心的戰略不同,懲罰威懾戰略不依賴於美國加強其在東北亞的軍事力量。這種做法為美國留下了一些空間,可以採取一種能夠讓日本韓國等盟國對其集體防禦感到放心的武力態勢,同時也讓臺灣中國相信美國真正致力於維持臺海現狀。」(語出於【降低約束成本】章節中)

短評:原來作者為美軍的懼戰與避戰還要費心地想出了這樣美麗的託辭,說是讓臺灣單獨去死,美國不會拉著日本韓國一起去死。原來「讓臺灣中國相信美國真正致力於維持臺海現狀」的最佳方法就是「兩岸要打戰就去打吧,美國不會參戰!」。

原文:「它還使美國軍隊能夠擺脫在日本的脆弱基地,這可能會增加而不是減少大國戰爭的可能性——通過中國在主動防禦情況下的先發制人的攻擊。」(語出於【降低約束成本】章節中)

短評:作者這句話可以作為美國最近將沖繩的一些空軍部隊調往關島的最佳詮釋,原來是美國中共先發制人的攻擊。而且作者認為最好的避免中共攻擊美國日本的脆弱基地的方法,就是出賣臺灣,告訴中共美國不會參戰,臺灣的事就請自行解決!

原文:「將威懾的負擔從軍事報復轉移到非軍事懲罰也可能會降低因誤判而引發戰爭的可能性,同時也消除了中國的集結是對美國臺灣挑釁的回應的藉口。」(語出於【降低約束成本】章節中)

短評:作者更進一步將對中共入侵臺灣的懲罰定位在非軍事懲罰,以降低中共因誤判美國會有軍事懲罰,而引發中共先對美國開戰的可能性。原來美國懼戰中共到這種程度,比俄烏戰爭的道義支援還要膽怯,竟然要袖手旁觀。

原文:「此外,如果臺灣不再相信美國會(或可能)代表它進行干預,那麼它可能不會那麼鼓勵對中國發動獨立戰爭。」(語出於【降低約束成本】章節中)

短評:作者還為美國懼戰中共找到了一個新理由,說是讓「臺灣不再相信美國會(或可能)代表它進行干預,那麼它可能不會那麼鼓勵對中國發動獨立戰爭」,臺灣何曾想過要對中國發動獨立戰爭嗎?作者要為美軍的懼戰卸責,也不必給臺灣扣上一個戰爭販子的大帽子啊!

【結論:威懾和保證】

原文:「提高打破臺灣巢穴的成本同時忠實地保持未被打破的巢穴價值的雙重策略是阻止中國入侵臺灣從而避免大國戰爭的最謹慎方法。」(語出於【結論:威懾和保證】章節中)

短評:作者的所謂「提高打破臺灣巢穴的成本」就是讓臺灣去進行焦土戰與游擊戰,一如烏克蘭目前的情況。作者的所謂「忠實地保持未被打破的巢穴價值」就是讓中共忍受沒有入侵臺灣所能得到的利益,這是指臺灣與各國繼續與中共做生意的利益。但是202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是3%,是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8.4%的3成多而已。很顯然在美國對其貿易制裁的陰影與疫情封控的雙重制約下,特別是美國限制臺灣供應14奈米以下晶片給中國企業,因此中共並沒有太多沒有入侵臺灣所能得到的利益。

原文:「除非美國領導人真的願意為保衛臺灣而參加第三次世界大戰,否則他們最好考慮不依賴軍事報復威脅的威懾戰略。」(語出於【結論:威懾和保證】章節中)

短評:看來作者非常清楚美國總統拜登是怎樣的一個人!

原文:「尤其重要的是,破巢戰略意味著接受中國可能會征服臺灣,如果它選擇這樣做的話。這也意味著制定計劃,以巨大的經濟代價摧毀臺灣的關鍵基礎設施。」(語出於【結論:威懾和保證】章節中)

短評:作者終於說老實話了,他的「破巢戰略」將讓中共征服臺灣,但是美國會摧毀臺灣的關鍵基礎設施。

原文:「儘管如此,我們認為即使美國介入,中國也有可能征服臺灣。此外,大國衝突的社會和經濟成本將使得臺灣半導體產業有針對性的被破壞或叛亂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危害相形見絀。」(語出於【結論:威懾和保證】章節中)

短評:作者終於說老實話了,「即使美國介入,中國也有可能征服臺灣」,但是與其讓中美兩大國發生軍事衝突,還不如犧牲掉臺灣,並摧毀掉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因為這樣的損失(應該是對美國而言)是很微不足道的。

原文:「總而言之,破巢戰略取決於美國不採取任何被中國領導人解讀為戰爭行為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北京真的認為美國是一個積極的交戰國,它可能會對美軍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必須認真考慮這種可能性。」(語出於【結論:威懾和保證】章節中)

短評:作者很誠實地說「破巢戰略」必須要讓中共認為美國不會是「一個積極的交戰國」,因此美國不可採取任何被中國領導人解讀為戰爭行為的行動,因為中共可能會對美軍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作者的如此主張,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們是中共隱藏在美國的說客。

原文:「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零衝突風險地阻止中國大陸入侵臺灣。在接下來的十年左右,阻止中國侵略並降低大國衝突可能性的最佳方法是遵循上述路徑:如果發生戰爭,則破巢;如果和平,是可以容忍的現狀。」(語出於【結論:威懾和保證】章節中)

短評:作者此言差矣。「零衝突風險地阻止中國大陸入侵臺灣」不是沒有,而是必須美國同意臺灣中共回復到十年前的「兩岸一家親」的情況。既然,美國已表態不會支持臺灣獨立,而且臺灣一有獨立的動向就可能會遭到中共的軍事攻擊,而且憲法上也不允許有臺灣獨立的運動,為何臺灣社會還要包容臺灣獨立運動的發展呢?如果灣獨立運動只是為了怕中共的軍事統一行動,那麼這不正是在引火上身嗎?試想一下,為了臺灣獨立而使用武力保衛臺灣,將會獲得多少同胞與國軍的堅定支持呢?而且這個臺灣獨立能在國際間獲得普遍承認嗎?如果臺灣並不想要獨立但卻受到了中共的武力攻擊,那麼不只臺灣全體軍民都將奮起抵抗,國際上也會大力馳援,而中共內部也會有反對意見,這才是真正的「臺灣拒止」。

總評一: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在《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一文中,處處可見中共必然會入侵臺灣,而美軍若與中共人民解放軍一戰將會敗戰的論述,這種先入為主的成見貫穿全文。而作者在該文中並未對這種假定進行驗證,而只是引用他人的認知,無疑這是一篇「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文章,何以會出現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季刊中,很讓人還疑其動機。

因為,《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一文發表時間是在拜登擔任美國總統不到一年的時間,這是否意味著這是拜登總統將採行的政策之一呢?因為如此主動示弱的結果必然引誘著假想敵的蠢動,這是在引誘中共對於臺灣採取軍事行動嗎?

因為,在《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一文發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拜登總統也是在俄烏戰爭前夕故意示弱,表示不會派兵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而誘使俄羅斯中計,揮軍進攻烏克蘭,迄今已過一年,俄軍傷亡慘重,進退不能。

美國既然能讓烏克蘭來替美國剪除俄羅斯的威望,難道不是也想讓臺灣來殲滅中共的氣焰嗎?美國已經樂得躲在烏克蘭臺灣身後,正在算計又將要有多少的戰利品好拿,而等到俄羅斯中共都打累了之後,才從旁橫出一腿來絆倒俄羅斯中共,一如二次世界大戰。

總評二:「臺灣烏克蘭化,中共俄羅斯化」

因為,俄羅斯一見到美國總統拜登的軟弱模樣,就搶先在中共臺灣動武之前,先對烏克蘭進行軍事行動,而讓臺灣中共都從這一場俄烏戰爭中看到了美國的影武者作為。也讓臺灣警惕到自己很可能會成為「烏克蘭第二」,而中共也已經充分感受到自己儼然就快要成為「俄羅斯第二」。

因為,在《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一文中作者毫不掩飾美國將要求臺灣去執行焦土戰與游擊戰,要要炸毀臺積電,如果臺灣輕易的投降中共美國將要炸毀臺灣

這是不是拜登總統口中的「毀臺計畫」?美國華府廣播節目著名主持人嘉蘭·尼克森(Garland Nixon)在2月16日在〈推特〉發文稱,白宮內線消息透露,當被問到有什麼比「新保守烏克蘭方案」更加災難性的事情,拜登回應說:「等你看到我們『毀滅臺灣』的計畫就知道。」

如果這事屬實,則臺灣人民若不是抵抗中共而被殺,再不就是將被美國「毀滅」!

總評三:「美國誘戰中共,臺灣能打可和」

其實,重德是高度的懷疑《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一文根本是誘惑中共臺灣動武的一篇文章,因為如果美國真有「毀滅臺灣」的計畫,則美國何嘗不能協助臺灣抵抗中共的入侵呢?至少也具備嚇阻中共的力量吧?但是美國可能想要一舉殲滅中共的國防武力,所以需要讓臺灣扮演苦肉計,來讓美國師出有名且能邀集盟國一起動手。

因為美國知道臺灣獨立中共的紅線,因此美國臺灣如同一個主權國家的在國際活動必然會刺激中共興兵討伐臺灣。而且美國也知道臺灣人民對入侵者將會反抗到底,日據時代,日本接收臺灣的部隊遭遇到臺灣軍民的劇烈抵抗,佔臺灣當時總人口約五分之一的60萬臺灣人不是戰死就是被日軍屠殺,而日軍也死傷超過與滿清的戰事。

但是,臺灣沒有理由和同文同種的同胞,而且每年還讓臺灣賺到上千億美元外匯的對岸去進行殊死決戰吧?因此,雖然重德主張臺灣要保有粉碎任何入侵行動的堅實國防武力,這就是臺灣的「能戰」,而這一個「能戰」就是為了確保兩岸的「可和」。

一如 重德在2000年初的首部著作《我的異端邪說救了臺灣》一書中所揭櫫的「中國統一方程式」,重德在當時就提出了兩岸可以簽訂一個「兩岸預定統一協定」,明示在兩岸政治、經濟、治安、人權與國家安全達到一個可以相互接受的差距時再來進行實質的統一。如果兩岸有了這樣的「類統一」的安排,中共還需要對臺灣動武嗎?臺灣難道還不能引導中國大陸朝向更開放與更自由的社會發展嗎?

總評四:兩岸本一家,美疏豈間親」

其實,重德是高度的懷疑《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一文是美國用來離間兩岸的文章,但是,它同時也讓臺灣人民美國失去了信心。而且此文刻意忽視了美國國內目前敵視中共的人數超過一半的事實,以及刻意忽視美國中共持續採取貿易與科技制裁的事實,因此他們兩個更像是想要挑起大戰的國際恐怖分子,因此 重德 感覺到這兩個作者的真實立場其實是很曖昧。

但是,不論如何,古來就有「疏不間親」的道理,重德 雖然2018年初之後就沒有再去中國大陸,但是對於那裏的朋友還是很關懷,對中國大陸的各種災難也都感同身受。自己的小女兒也是送去大陸就讀華僑大學,雖然其學歷臺灣政府不承認,因此返回臺灣後還重讀一回大學,但是這是很難得的「中國經驗」,小女兒從沒有埋怨父親的這一個安排。

時至今日,重德始終認為兩岸不可能因為外來的影響而兵戎相見,因為這種親痛仇快的事,兩岸的同胞都做不出來。因此,重德 要請大家對自己與對我們的異地家人要有信心,「兩岸本一家,美疏豈間親」。

總評五:「美人非可依,臺灣當自強」

最後,重德要提醒大家,無論美國目前的國力看似如何的強大,美國人的生活如何讓人羨慕,那都是幻影。它在三十年內就會如夢幻泡影一樣,因為美國人從建國以來就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是這會被反噬的。

不信,請想一想美國建國以來打過多少的戰爭,取得多少的戰利品,武力是美國最主要的憑藉!全世界的幾次金融風暴哪一次不是因為貪婪的美國商人造就出來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不是都在最後才參戰並曩括了絕大多數的戰果!美元為何會有今日的地位,英鎊為何要拱手讓賢,美國沒有使詐嗎?

美國是一個聯邦政府,換句話說,這只是一個可以自由聚散的政治組織,一旦美國的31兆美元國債無法償付,美國在目前所發行的21,207,400百萬美元(21兆美元)將要貶值到幾何?美國的50州會不趕緊宣布脫離聯邦政府嗎?難道美國還要再打一次「南北戰爭」嗎?

因此,重德在本文之末謹此籲請所有的臺灣人要自立自強,要向臺積電以及無數的臺灣商界英雄學習他們奮進的精神,要像無數的臺灣慈善家一樣把自己的光和熱讓許多暗黑世界的艱苦生靈分享,這樣我們臺灣人將比其他人活得更實在也更有價值。因此「美人非可依,臺灣當自強」。

美國政府戰爭學院毀台計劃原文(Destructive plan of Taiwan)

https://press.armywarcolleg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3089&context=parameters

李重德 翻譯 2023/2/28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季刊:參數 第 51 卷第 4 條第 4 條 冬季 11-17-2021

破巢:阻止中國入侵台灣 Jared M. McKinney Peter Harris 按照這個和其他作品在https://press.armywarcollege.edu/parameters

部分中國研究共享資源、國防與安全研究共享資源、外交歷史共享資源、倫理與政治哲學共享資源、國際關係共享資源、軍事歷史共享資源、軍事、戰爭與和平共享資源、國家安全法共享資源、其他公共事務、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公共資源、政策設計、分析和評估公共資源、政策歷史、理論和方法公共資源、政治歷史公共資源、總統/行政部門公共資源、公共事務公共資源、公共政策公共資源、戰略管理政策公共資源和美國歷史公地

推薦引文

Jared M. McKinney & Peter Harris, “Broken Nest: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 Parameters 51, no. 4 (2021): 23-36, doi:10.55540/0031-1723.3089.

本文由 USAWC Press 提供給您免費和開放訪問。它已被 USAWC 出版社的授權編輯接受並收錄在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季刊:參數中。

遏制亞洲的侵略

Broken Nest: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

破巢:阻止中國入侵台灣

Jared M. McKinney and Peter Harris

©2021 Jared M. McKinney and Peter Harris

摘要:通過量身定制的一攬子威懾措施,阻止中國入侵台灣而不魯莽地威脅大國戰爭,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不僅僅是為了台灣而戰或放棄台灣。本文將對威懾的前沿理解與中國戰略思想和文化的經驗證據相結合,以構建這樣一種戰略。

Introduction

介 紹

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 (PRC) 冒著與美國及其盟友開戰的風險,是否會入侵台灣?過去,很明顯北京沒有興趣就其軍隊無法取勝的台灣發動戰爭。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分析人士懷疑中國能否通過武力阻止台灣統一。他們聲稱,中國領導人不再對美國保衛台北的前景感到恐懼,因為北京高層越來越相信它會在台灣戰爭中獲勝。

台灣一些最堅定的支持者主張美國加強承諾,以應對中國日益增強的信心和自信。一個熟悉的建議是,華盛頓將其長期存在的“戰略模糊”政策(意在讓中國大陸和台灣都猜測美國在發生戰爭時將如何應對)換成有利於台北的“戰略清晰度.  這種觀點聲稱,中國入侵的威脅之所以增加,只是因為美國未能跟上中國崛起的步伐。如果北京確信針對台灣的任何行動都會遭到美軍的全力打擊,那麼戰爭的風險就會急劇下降。

儘管美國無疑有強烈的興趣阻止中國接管台灣,但依靠大國戰爭的潛在威脅是錯誤的做法。隨著地區軍事平衡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轉變,這種戰略不僅變得不那麼可信,而且還要求美國和台灣都接受不必要的高風險,作為維持脆弱和平的代價。相反,華盛頓和台北的領導人應該制定一項通過懲罰來威懾的聯合戰略,以說服他們的中國同行相信,雖然台灣可能在短期內被征服,但奪取它會引發不可接受的經濟、政治和戰略代價北京。

如果實施得當,這樣的戰略可以阻止中國入侵台灣,同時減少大國之間不必要的衝突的可能性,特別是如果與美國的善意努力相結合,使現狀對中國和台灣兩國都更容易容忍的話。

The Threat of War

戰爭的威脅

美國在防止中國入侵台灣方面的利益是直截了當且令人信服的。如果台灣落入中國手中,一個成功的民主制度將被消滅,北京在東亞的地緣政治地位將以美國及其盟友的利益為代價得到加強。

就連警告不要誇大台灣戰略重要性的分析人士也承認這一事實。 . .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將台北放棄給中國會帶來巨大的成本和風險。

然而,美國顯然有避免與北京開戰的利益。

即使美國贏了,這樣的衝突也將是毀滅性的——這也許是一個誤導性的術語,因為即使成功避免中國接管台灣的軍事行動仍然會使美國處於“成為台灣的永久防禦力量”的不值得令人羨慕的地位。”

毋庸置疑,隨著東亞軍事平衡的變化,美國完全有可能輸掉。

當然,如果美中戰爭“演變成核戰爭”,那麼其結果對美國、台灣、中國和其他地方的人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無論美國多麼希望維護台灣事實上的獨立,戰爭的代價都意味著美國的回應會面臨嚴重的可信度問題。

依靠明示或暗示的戰爭威脅來威懾中國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如果這導致北京評估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允許入侵的話。例如,如果中國領導人有情報表明美國不會戰鬥——或者會戰鬥但會失敗,那麼下令進攻可能是合理的。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對中國享有明顯的軍事優勢,因此美國的威懾能力更加可信。例如,1950 年 6 月,杜魯門總統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派遣第七艦隊“以‘中和’台灣海峽”,並阻止中國軍隊進行兩棲攻擊。

40 多年後,比爾·克林頓總統向該地區派遣了兩個航母戰鬥群,這給中國領導人留下了美國軍事優勢的印象——這種武力展示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成功,但具有長期的說服效果讓中國的影響領導人尋求對反艦彈道導彈進行大規模投資。

如今,美國更難參與此類“拒止威懾”演習。人民解放軍(PLA)現在已經足夠強大,即使美國介入保衛台北,它也可能佔領台灣。

雙方都知道這一點——或者至少強烈懷疑這一點。一位與解放軍海軍有關係的中國分析人士告訴我們,解放軍成功入侵的目標是 14 小時,而它預計美國和日本需要 24 小時做出反應。

如果這種情況接近準確,一旦中國政府對其相對能力充滿信心,它很可能會傾向於嘗試既成事實。這一觀點與中國人民解放軍2013年《軍事戰略學》提出的思路一致,即“力爭出其不意的捉住敵人與攻擊敵人,奪取和控制戰場主動權,癱瘓和摧毀作戰系統,震懾敵人的戰爭意志。”

即使美國在中國能夠確保既成事實之前進行干預,中國戰略家也越來越相信美國會輸掉一場關於台灣的戰爭。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它將為中國帶來國內和國際聲望方面的重大勝利——這對任何領導人來說都是一個誘人的前景,尤其是那些打算徹底重建中國大國地位的領導人。

中國的戰略思想強調有限戰爭的可能性和效用,並投射出對戰爭處理者將這種參與帶來有利政治結果的能力的信心。

這一戰略正是中國在 1962 年的中印戰爭、1969 年的中蘇邊界衝突和 1979 年的中越戰爭中試圖執行的戰略。

所有這些行動在軍事上都是成功的,但在政治上卻失敗了,這一事實似乎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中國的地緣優勢和技術進步使美國難以恢復拒止威懾戰略的可信度。充其量,增加該地區美軍的數量和類型可能有助於降低中國對迅速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期望。面對美國在台灣擴大軍事足跡,北京不會保持被動。

為了保持長期戰略優勢,美國必須願意參加與北京的全面軍備競賽——這是一場不容易獲勝的競賽,而且這將大大降低找到外交解決爭端的機會。

這種可能性並不意味著中國完全不可阻擋。它的意思是,威懾必須更多地基於對入侵做出反應的懲罰威脅(懲罰威懾),而不是阻止征服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威脅(拒止威懾)。如果對侵略台灣的懲罰能夠足夠嚴厲和可信,北京仍可能不會選擇這樣的行動方案。

當然,美國目前的對台政策已經部分基於以懲罰威懾的邏輯——即暗示對中國發動戰爭的威脅可能不僅限於台灣海峽。例如,“空海一體戰”概念包括對中國大陸進行大規模打擊。

然而,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種以軍事為重的懲罰威懾完全沒有吸引力。中國不僅有充分的理由懷疑美國是否會繼續發動升級攻擊,而且即使對中國發動此類攻擊並作出非對稱或實物回應,中國是否會成為最大的輸家也不清楚。

此外,即使贏得這樣一場戰爭也不會給美國和台灣提供永久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問題解決方案。我們同意斯科貝爾的觀點,“台灣問題要一勞永逸地解決,結果必須讓北京滿意”。

下面,我們提出了一種以懲罰為威懾的戰略,該戰略不取決於美國威脅對中國發動大國戰爭的可信度,並且雖然沒有提供永久解決方案的路線圖,但至少承諾降低所有有關方面的現狀成本。

Beijing,s Changing Calculus

北京不斷變化的計算

如果華盛頓不必威脅發動大國戰爭就可以阻止中國的入侵,這對美國和台灣來說會更好。下面,我們認為在這方面還有其他選擇——值得探索的選擇。

但首先,有必要考慮一下為什麼中國近年來對台灣採取了更加強硬的立場。消息靈通的分析人士現在評估,中國在未來十年內入侵的可能性很小。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台灣海峽兩岸和周邊地區的軍事平衡已經向對北京有利的方向轉變。中國備受吹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意味著解放軍現在比過去更有可能阻止美軍,從而使解放軍能夠奪取其所謂的“三大優勢”:(1) 本地化指揮制海權,(2)制空權,(3)信息權。

如果發生戰爭,中國先進的雷達系統和壓倒性的導彈火力現在可能足以在中國戰略家預測的“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取得勝利。

中國戰略家將這種衝突判斷為高概率和高危險性的衝突,因此二十多年來,解放軍一直致力於為這種情況做準備。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這些準備大大降低了對台行動的成本。隨著解放軍繼續現代化並獲得相對於東亞其他行為體的優勢,此類行動的成本將繼續降低。

另一方面,中國的約束成本增加了。約制成本是威懾方面的一個關鍵,但其理論不足。它表明了現狀的可接受性——在這種情況下,是對台灣政治地位爭端的長期懸而未決的可接受性。

對於中國來說,隨著台灣遠離大陸,特別是在其核心國家認同方面,約制的成本正在增加。台灣民進黨的自信和中國國民黨的衰落是這種轉變的具體表現。

由於台灣人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事態發展——尤其是中國的反民主政策——持警惕態度,因此越來越難以想像台灣和中國“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正如習近平所說和其他中國領導人堅持認為必須發生的事。

難怪越來越多的台灣人不願與北京政治聯盟,但如果中國認為台灣拒絕和平統一的原則,其領導人可能別無選擇,只能尋求軍事解決方案。

中國的鷹派指責美國鼓勵他們認為的台灣背離了 1992 年“一中各表”的共識。對他們來說,美國的保證政策似乎越來越具有挑釁性。儘管美國曾表示有興趣維護台灣海峽的現狀,但中國現在懷疑採取更具侵略性的政策,將台灣重新置於美國的防禦保護之下,就像 1979 年之前那樣。台灣再次成為“自由世界”的有用前哨的說法助長了這種看法。

推動中國入侵的因素不是美國可以輕易阻止的。中國的軍事成果可以被削弱,但不能逆轉。華盛頓也不可能改變台灣的國內政治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無限期台灣獨立的熱情。

然而,美國領導人可以利用一些手段來降低中國對入侵台灣的興趣。首先,美國可以通過威脅北京的威懾懲罰戰略來增加中國的行動成本,不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挫敗其他國家優先事項。

其次,通過善意努力踐行美中在台灣問題上和解的精神,可以降低中國約制的成本。這兩個目標可以同時實現,以加強威懾力,促進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從而促進美國和台灣乃至中國的國家安全利益。接下來,我們依次使用每個槓桿。

The Broken Nest

破 巢

中國諺語說:“破巢之下,何來全蛋?這句諺語的意思是,如果美國不能阻止中國用武力奪取台灣,它應該制定一項戰略來說服中國領導人,入侵會產生比現狀更有害的和平。

如前所述,美國已經將懲罰威懾邏輯納入其對台總體戰略。破巢方式與其他懲罰威懾方案的區別在於,它不依賴於美國使用武力的意願;該戰略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有可能阻止中國入侵台灣,同時也讓各方放心,一場大國戰爭不會受到美國的威脅。

如果不進行軍事報復,美國可以對北京實施多項處罰。最明顯的第一步是讓台灣更能抵禦入侵,例如通過從美國購買合適的防禦性武器(例如,車載魚叉、機動火箭系統和海浪區水雷)。最近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

台灣越是可以可信地威脅發動一場必要的自衛戰爭,美國就越不會威脅要發動自己選擇的戰爭。台北領導人還必須讓北京相信,鎮壓台灣 2350 萬公民將面臨一場漫長而代價高昂的鬥爭。至少,北京必須預見到廣泛的公民抗命。

更嚴重的是,中國可能會期待在台灣進行游擊戰,甚至可能將暴力輸出到大陸。目前,台灣人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打一場“必要的戰爭”來保衛他們的島嶼。為使威懾發揮作用,台北領導人必須鞏固國內對抵抗中國侵略的支持並建立抵抗能力。

然而,就其本身而言,面對強大但最終會失敗的防禦之預期是不太可能阻止中國的入侵。因此還必須讓北京相信,征服台灣在滿足中國國家的一個核心目標的同時,不可能在不危及其他核心利益的情況下完成。

實際上,這一戰略意味著向中國保證,入侵台灣會在大陸造成重大經濟危機,而不是某些人認為中國吸收台灣強大的科技產業會帶來的技術優勢。

首先,美國和台灣應該制定有針對性的焦土戰略計劃,這將使台灣在被武力奪取時不僅沒有吸引力,而且維護起來成本也很高。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的方法是威脅摧毀台積電的設施,台積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芯片製造商,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供應商。

位於韓國(美國的盟友)的三星是尖端設計的唯一選擇。儘管中國為“中國製造”芯片行業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到 2020 年,中國使用的半導體中只有 6% 是在國內生產的。如果台積電的設施出現故障,全球企業將難以繼續運營。

這一發展意味著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將在國家捲入大規模戰爭的同時停滯不前。即使正式戰爭結束,經濟成本也會持續數年。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將是一種危險的雞尾酒,其合法性取決於國內安寧、國家復原力和持續經濟增長的承諾。

當然,挑戰在於讓中國決策者相信這種威脅。他們必須絕對相信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在入侵時被摧毀。如果中國懷疑台北不會兌現這樣的威脅,那麼威懾就會失敗。

可以設計一個自動機制,一旦確認入侵就會觸發。此外,台灣領導人現在可以表明他們不會讓這些產業落入對手之手。美國及其盟國可以通過宣布計劃為在該行業工作的高技能台灣人提供庇護、與台北制定應急計劃以快速疏散和處理經營實體半導體代工廠的人力資本來支持這一努力。

這種“破巢”的做法並非沒有先例。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其鐵礦——工業戰爭材料的主要來源——提出了類似的選擇性焦土威脅,作為其反納粹威懾總體戰略的一部分。

如果台北制定並公開計劃使用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瞄準大陸的芯片生產線,包括中芯國際在上海的工廠,台灣的威脅將比瑞典的威脅更大。

由美國牽頭但得到韓國和其他盟國支持的針對任何向中國出口芯片的預先計劃的制裁行動將加強這種做法。

毫無疑問,台灣人會非常擔心用一場可能無法取勝的防禦戰來威脅中國大陸。實施焦土和游擊戰戰術的前景同樣沒有吸引力。

因此,讓中國相信這些威脅將是一個重大挑戰,儘管或許沒有說服北京相信台灣和美國願意冒因台灣政治地位而引發大國戰爭的風險那麼困難。然而,矛盾的是,只有讓這些威脅變得可信,它們才永遠不必實施。

無論如何,上述威脅——即使在最大程度上實施——對台灣人民的破壞性遠不及美國發動大國戰爭的威脅,後者將在海內外發生大規模和在台灣旁邊持久的戰鬥。

然而,謹慎的做法是制定一種不完全依賴台灣威脅的懲罰威懾戰略。此類戰略的其他方面可能包括與美國的地區盟友,特別是日本(東亞潛在力量和實際力量差距最大的國家)協同實施經濟制裁和威脅,以惡化中國的長期區域安全環境。

至少,美國政府應該帶頭制定可信的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威脅,特別關注半導體行業——許多必要的高科技投入來自少數美國公司——讓北京的領導人不要抱有幻想關於入侵台灣會帶來的懲罰。

更嚴重的是,美國可能會發出信號,攻擊台灣將為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盟國發展自己的核武庫開綠燈。如果能讓中國相信入侵台灣會導致一個或多個核大國聯合起來反對它,那麼這種可能性應該是一種有效的威懾。

這種威脅的優勢在於,台灣問題不僅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意識之戰,而且是中國希望其在該地區和更廣泛世界中的地位的根本問題。中國是想激怒其亞洲鄰國,還是更願意推進其地區領導與和平合作的雄心?同樣,這裡的目的必須是說服中國領導人入侵台灣將以核心國家目標為代價:經濟增長、國內安寧、安全邊界,甚至可能維持政權合法性。

就其本身而言,這些預期的懲罰都不足以阻止中國入侵台灣。但是,將它們放在一起可能會證明是有效的。如果校準得當,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通過懲罰來威懾的戰略將使攻擊變得不合理。這個結果一定是美台聯合戰略的目標。

Reducing the Costs of Restraint

降低約束成本

對我們論點的一個可能的反對意見是,由於與台灣統一是中國國家的長期目標——一個由民族主義、收復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不斷尋求國內合法性推動的目標——中國領導人不會停下來計算成本權衡入侵台灣的決定時的利益。

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麼無論是通過拒絕還是通過懲罰威脅來阻止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確實微乎其微。

美國的分析人士不能排除中國有朝一日不計代價入侵台灣的可能性。然而,如果美國將其台灣政策建立在中國領導人不理性的信念之上,或者將自己鎖定在一個如果中國魯莽行事將是災難性的戰略中,那將是錯誤的。

過去,儘管中國戰略家將台灣描述為不容許“迴旋餘地”的“核心利益”,但中國一直相信台海兩岸的現狀是可以容忍的。如前所述,北京還認識到其他核心利益,例如國家發展、追求國際聲望和維護國內穩定——所有這些都可能因錯誤判斷的征服台灣而受到危害。

中國共產黨有兩個有期限的主要目標:到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到 2049 年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鑑於中國國內的人口、生態、社會和經濟挑戰,中國將難以實現這些目標。如果侵台成功,受到上述懲罰,他們將成為不可能的目標。

“中國夢”的其餘部分將同樣陷入混亂。戰略就是平衡關鍵利益——中國領導人對此深有體會。在 1975 年的一次會議上,亨利·季辛吉 (Henry Kissinger) 和毛澤東討論了台灣何時回歸大陸。毛說:“一百年後。”基辛格回答說:“用不了一百年。少得多。”毛接著說:“還是在你們手裡比較好。如果你現在把它寄回給我,我也不會想要它,因為它不是可以要的。那裡有一大群反革命分子。”

考慮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廣泛的利益,破巢戰略的目標應該是讓台灣變得不受歡迎。

不過,必須讓北京放心,選擇放棄入侵台灣並不等同於失去台灣。提高中國入侵的成本肯定只是解決當前戰略困境的一部分;台灣和美國也必須採取行動,減輕中國的克制成本。

華盛頓必須明確重申台灣地位未定,美國無意支持台灣獨立建國,也不會使用違反中美精神的灰色地帶策略尋求改變現狀和睦。同時,華盛頓必須堅決反對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與以軍事報復威脅為核心的戰略不同,懲罰威懾戰略不依賴於美國加強其在東北亞的軍事力量。這種做法為美國留下了一些空間,可以採取一種能夠讓日本和韓國等盟國對其集體防禦感到放心的武力態勢,同時也讓台灣和中國相信美國真正致力於維持台海現狀。

它還使美國軍隊能夠擺脫在日本的脆弱基地,這可能會增加而不是減少大國戰爭的可能性——通過中國在主動防禦情況下的先發制人的攻擊。將威懾的負擔從軍事報復轉移到非軍事懲罰也可能會降低因誤判而引發戰爭的可能性,同時也消除了中國的集結是對美國和台灣挑釁的回應的藉口。

當然,減少美國在台灣周圍的軍事足跡也存在危險。必須與區域合作夥伴一起進行仔細的研究和規劃,以確定需要何種水平和類型的美國前沿部署來安撫盟友,同時減少戰爭的可能性。在可靠的懲罰性威懾戰略到位之前,不應縮編軍隊;否則,北京可能會察覺到發動成功攻擊的機會之窗。

此外,如果台灣不再相信美國會(或可能)代表它進行干預,那麼它可能不會那麼鼓勵對中國發動獨立戰爭。也就是說,鑑於有關台灣武裝部隊士氣低落以及國防開支低(約佔 GDP 的 2%)的報導,對現狀的衝擊可能正是形勢所需要的。

無論如何,減少對武力威脅的依賴並不等同於完全排除使用武力。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國是否會使用武力,這一點始終存在歧義。

Conclusion: Deterrence and Reassurance

結論:威懾和保證

美國的政策必須是阻止使用武力來顛覆台海兩岸的現狀。然而,美國的外交政策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軍事威懾正變得不像過去那樣可信。此外,依靠軍事力量來阻止中國的侵略,需要美國和台灣政府讓他們的公民承擔高風險。需要一種新的威懾方法,一種不像目前那樣依賴於危險的軍事力量威脅的方法。

提高打破台灣巢穴的成本同時忠實地保持未被打破的巢穴價值的雙重策略是阻止中國入侵台灣從而避免大國戰爭的最謹慎方法。

必須讓中國相信,軍事入侵台灣不會帶來任何總體利益,而維持現狀卻有相當大的好處。歸根結底,純粹——甚至主要——基於軍事威懾的戰略無法實現這些目標。

除非美國領導人真的願意為保衛台灣而參加第三次世界大戰,否則他們最好考慮不依賴軍事報復威脅的威懾戰略。

我們認為,可以想像這樣一種替代性威懾戰略——依靠非軍事手段的嚴厲懲罰,而不是期望能夠在軍事上擊退中國的入侵。

也就是說,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通過懲罰來制定可靠的威懾戰略的困難。尤其重要的是,破巢戰略意味著接受中國可能會征服台灣,如果它選擇這樣做的話。這也意味著制定計劃,以巨大的經濟代價摧毀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即使美國介入,中國也有可能征服台灣。此外,大國衝突的社會和經濟成本將使得台灣半導體產業有針對性的被破壞或叛亂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危害相形見絀。

總而言之,破巢戰略取決於美國不採取任何被中國領導人解讀為戰爭行為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北京真的認為美國是一個積極的交戰國,它可能會對美軍發動先發製人的打擊。必須認真考慮這種可能性。

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零衝突風險地阻止中國大陸入侵台灣。在接下來的十年左右,阻止中國侵略並降低大國衝突可能性的最佳方法是遵循上述路徑:如果發生戰爭,則破巢;如果和平,是可以容忍的現狀。

《破巢:阻止中國入侵臺灣》的兩名作者

Jared M. McKinney 博士是空軍大學研究生專業軍事教育學院戰略與安全研究系主任,也是《印太事務雜誌》的評論編輯。 Peter Harris 博士是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和《印太事務雜誌》的 Indo-Pacific Perspectives 編輯。

(全文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