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探索臺灣 再現東西洋交會下的臺灣歷史風貌
【台灣電報記者 玉女/ 高雄報導】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共同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於13日熱鬧登場,巡迴展首站來到南臺灣最熱門校外教學場域之一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由文化部文資局主任秘書林滿圓、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李秀鳳館長、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黃瓊瑩館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田詩涵主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副教授洪文玲等貴賓揭開序幕。
文資局主任秘書林滿圓表示,水下文化資產原歸屬《文化資產保存法》考古遺址項下,和本次展覽展示陸域與海洋遺址連結意涵相同,後續國內考量水下文化資產的獨特性與重要性,並依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的《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精神,在2015年公布《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專法,宣示保護水下文資的決心。為彰顯海洋臺灣之文化意涵,提升民眾對於水下文化資產重要意識,文資局長期致力推動水下文資推廣教育,自《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至今,已於全臺各地舉辦「水下探索號-認識世界的水下文化資產」等8檔展覽,逾100萬人次參與,廣獲多方好評。
林主秘也說明,本次展覽是文資局和科工館第2檔聯手合作的巡迴特展,前檔「藏水覓趣-水下文化資產多媒體互動特展」展期約9個月,累積有8萬多人次參觀,成功透過沉浸式的展示手法,將水下文資的意涵和重要性帶給南臺灣、東部和離島等地民眾了解。「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將延續「藏水覓趣」特展多媒體的互動展示形式,分為「水下時空隧道」、「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臺灣海洋考古之旅」、「東西洋交會下的臺灣風貌」與「永續與推廣」等五大展區,藉由大型沉浸式船隻造型投影劇場裝置,帶領民眾重返大航海時代,認識水下文資的來源與保存的重要性。在科工館的展覽是巡迴各展中展示面積最大,展示面向最完整的一場,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科工館李秀鳳館長表示,臺灣四面環海,海洋並非臺灣對外交通的阻礙,而是與外界連結的重要通道。數百年來海洋提供了臺灣人民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孕育出多元的文化特質。有些船隻上的人們停留在臺灣,在陸上留下印記,也帶來豐富的物種;有些船隻則因風浪觸礁甚至戰爭而沉沒於臺灣周遭的海洋,成為重要且寶貴的水下文化資產。這些水下文資封存於有如「時空膠囊」一般的海底下,蘊藏豐富的考古與文化訊息,是認識過去人類文化與生活的寶貴遺產。另外,行政院2020年公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教育部108課綱以「核心素養」為課程主軸,將海洋議題融入教學並實踐海洋教育,以建立國人的海洋基本素養,落實向下扎根工作,促進推動水下文資保存的永續發展。科工館作為南部重要科普推動的場域,持續跨部會與文資局合作,整合科學、藝術、文化項目,從歷史脈絡認識水下文資,融入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一起守護臺灣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
文資局和科工館長期致力於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傳承以及活化運用,展覽使用先進的體感互動遊戲、觸控裝置、沉浸式劇場與圖像感應等新媒體科技,讓民眾更容易親近與瞭解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與獨特的價值,進而建立保存共識,期能共同守護臺灣獨特的海洋歷史與文化。展期自2023年1月13日至4月5日,免費入場,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
時間:2023年1月13日至4月5日,09:00~17:00(逢週一、除夕、初一休館)
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第一特展廳(二樓)(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
這篇文章 潛行探索臺灣 再現東西洋交會下的臺灣歷史風貌 最早出現於 台灣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