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倡導減塑生活「海呀!我的家」 以移展方式搬至海科館

▲海科館倡導減塑生活「海呀!我的家」。(圖/海科館)

【記者范家豪/基隆報導】 廢棄物污染嚴重,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更指出「每分鐘都有幾乎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人類如果不再採取行動,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會比魚還多。

▲海科館倡導減塑生活「海呀!我的家」。(圖/海科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自去(108)年6月26日締結為姊妹館後,同時展開相關資源合作,為了讓民眾可以更了解全球海廢的議題,特別將原展於科教館的「海呀!我的家」微特展,以移展方式搬至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7F,邀請民眾在細看海洋垃圾污染演變的同時,亦能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突破海廢污染困境,以及了解減塑之必要性。

▲海科館倡導減塑生活「海呀!我的家」。(圖/海科館)

海科館表示,科教館跨海引進「Out to Sea? The Plastic Garbage Project」展覽,並延伸規劃臺灣限定「海呀!我的家」,透過科學角度探討全球海廢問題,進行檢視和反思以期讓我們的環境有所改善。臺灣是一座海島國家,身為海洋子民不可能置身於海洋污染問題之外,「海呀!我的家」展覽,以生活起居空間的規劃,包含有玄關、客廳、遊戲間、浴室、餐廳以及書房等,真實呈現塑膠充斥於生活的樣貌。

▲海科館倡導減塑生活「海呀!我的家」。(圖/海科館)

而陳展的品項,也由廢棄物製作而成,其中餐桌上的臺灣小吃以及披薩等,都是打撈自臺灣東部海岸、墾丁海邊的海洋廢棄物打造而成,看似美味的刈包、小籠包、芒果冰,皆由塑膠及保麗龍等不易腐壞的一次性廢棄物製作。海洋裡的生物們無法辨識這些塑製品與人們丟棄的垃圾,就默默的把這些塑膠製品當作食物吃下肚……。

▲全世界有至少50%的海龜已誤認塑膠帶為食物而吞食。(圖/海科館)

這個展覽各展區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民眾參觀的同時也可反思我們取之於自然,而回歸於自然的是什麼呢?一起試想當我們的家在2050年被塑膠製品包覆與侵蝕,如同海洋生物的家充滿著廢棄物般,你我該如何應對?

▲這些展示食物都是廢棄的塑製品做成的作品。(圖/海科館)

當還來得及挽救的現在,我們除了減少或拒絕使用塑膠袋、吸管等一次性產品,還有哪些是可以做?應該知道?或是需要關心的?也希望民眾在參觀展覽的同時能夠檢視自身的日常生活方式,成為有意識的消費者,讓環境變得更好。

▲這些展示食物都是廢棄的塑製品做成的作品。(圖/海科館)

這項展覽也推出「看展覽抽好禮活動」,展覽期間,於入口處索取訪客證,填寫完題目留下聯絡電話後投入出口處綠色信箱,就有機會獲得特展限定的精美好禮。 「海呀!我的家」展期自即日起展至4月5日,展覽期間,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除基本常設展外,臺灣濕地魚類生態特展及追鯊任務海洋探險家互動體驗展也相當受民眾喜愛館,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這隻4.1米長,200公斤的大海龜是藝術家王筱雯Annie Hsiao-Wen Wang 花了二年時間,完成以廢棄的塑膠帶製成的作品。(圖/海科館)